西方拿不到稀土,开始急了?中方精准反击,对三家美企实施断供,七国集团颜面扫地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文 春公子
G7这一出“稀土限价令”的大戏,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老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这些国家还在会议室里为如何设定价格下限、是否加征关税而争论不休时,中国已经精准出手,将三家涉及对台军售的美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名单,上演了一幕精彩的“未等出招,先断其臂”
G7和欧盟试图通过设定稀土价格下限、甚至讨论征收碳税或关税来“激励”本土稀土生产,这背后是深深的“安全风险”焦虑。除了日本,G7成员国在稀土磁铁、电池金属等多种材料上高度或完全依赖中国。这种依赖在国防和高科技领域尤为致命,美国国防部报告显示,F-35单机需要400公斤稀土,五角大楼每年消耗的钕硼铁磁体高达175吨,其87%的主战装备依赖中国稀土精练-。
这个“限价令”的逻辑本身就像个悖论:一方面抱怨中国稀土太便宜“冲击”了他们的本土产业,另一方面又想通过人为抬高成本(设价格下限、加税)来保护自己。这好比消费者强行要求超市:“这牛奶卖得太便宜了,你必须涨价,不然我自家开的小卖部活不下去了!”其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不仅无法撼动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上的主导地位,反而会推高G7自身下游制造业的成本,加剧通胀。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等西方稀土企业,目前仍难以量产99.99%以上的高纯度稀土,短期内在技术和产能上无法替代中国。
中国的回应迅速而精准。商务部在9月25日宣布对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美国最大军用造船企业)、扁平地球管理公司(负责F-35战机等美制装备维护)和全球维度公司(提供军事情报支持)实施出口管制。这三家企业都深度参与对台军事合作,直接触及中国核心利益的红线。
这次反制并非简单的“断供”,而是一次精心计算的战略行动,其威力源于中国在稀土领域无可替代的产业链优势:
技术垄断性掌控:中国不仅掌控全球约69%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和90%以上的精加工产能,更在分离提纯技术上领先全球约10年。这意味着,即使G7国家有矿(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也难以独立完成高纯度稀土产品的加工。
从资源到规则的升级:中国的稀土战略已从过去相对粗放的配额管理,升级为精准的“靶向反制”。通过将特定危害国家安全的企业列入管控名单,中国在有效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也避免了伤及无辜的民用贸易。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中国对全球民用稀土出口反而同比增长了6.2%,这体现了其策略的成熟。
G7的“限价令”设想面临重重现实阻碍。且不说成员国之间存在分歧(例如法国、德国担心损害本国汽车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利益),即便政策强行推进,在可预见的未来也难以改变稀土“资源在海外,产能在中国”的全球格局。美国MP材料公司等西方企业在失去中国加工渠道后已遭受严重冲击。
对于中国而言,这场博弈的核心远不止于稀土本身的价格。它关乎能否将稀土领域的战略性优势,转化为在地缘政治中的话语权,尤其是在台海等核心问题上的威慑力。当美国的航母造船厂和先进战机维修线都依赖中国稀土材料时,任何过火的挑衅行为都不得不掂量一下供应链突然中断的后果。
总而言之,G7的“限价令”更像是一种战略焦虑下的被动反应,而中国的反制则展现了基于实力地位的主动塑造能力。这场博弈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试图通过围堵和规则游戏来遏制一个掌握关键产业链的国家,其难度远超想象,甚至可能反噬自身。稀土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但规则的天平,似乎已经开始向掌握核心技术和全产业链的一方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