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俄罗斯战败酿连锁反应,中国面临经济压力与地缘风险再加剧

2025年秋天,基辅以东的前线还在拉扯,哈尔科夫州、顿涅茨克州零星推进,但没改天。莫斯科方面把火力压上去,乌军靠西方弹药硬顶。战场没定论,外界反而更关心一件事:要是俄罗斯败了,会把谁一起拖进坑里。

先看俄罗斯国内。过去两年多,俄军打得不顺,动员、征兵反复上演,社会情绪被一点点磨损。俄方说要打赢,但时间越拖越长,民众钱包越瘪,问号就越多。

历史提醒摆在那儿。1917年东线崩了,彼得格勒就乱了;1991年从阿富汗撤出后,内部分裂加快。俄罗斯这回要是栽跟头,权力中枢的掰手腕会更硬,反对派抬头,地方强人冒尖,都是能想见的画面。

地方层面风险也不小。车臣、鞑靼斯坦这些地方,这几年都在争资源、争权限。中央权威一松,照着账本要更多分成,甚至闹独立的声音都会大,治安压力跟着上来。

接着看经济。俄罗斯靠油气吃饭,欧美制裁一轮又一轮,绕来绕去也就几个去处。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俄贸易达到2401亿美元,体量大,但对欧出口缩了,卢布这两年大起大落,企业投长线心里没底。

如果战败,出口折扣可能更狠,管道被迫关停的风险也在。结果就是财政更紧,通胀更高,银行、企业一起勒腰带。俄方要重建军备和产业,钱从哪儿来,难题会排成队。

军事上,俄军这仗暴露出装备老、后勤慢、指挥链堵的老问题。伤亡和器材损耗拖着走,工厂满负荷也追不上战场消耗。威慑靠的是硬实力,常规力量虚了,核力量再大,出手空间也被限制。

外部环境同样挤压。北约东线加兵,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演训不断,美军侦察机贴边飞成了常态。安理会席位没人能动,但在很多国际组织里,俄方的声音会被边缘化,说话的分量肉眼可见地减。

说到中国,麻烦点在“牵一发”。中俄这几年把经济绑得更紧,是现实选择。中国是俄能源的大买家,俄罗斯是中国原油和管道天然气的重要来源,东线管道在供气,海运油每天都在靠岸。

一旦俄罗斯乱,能源第一个受伤。油气供应断了、少了、慢了,国内电厂、化工厂要改配方,企业要改合同,替代来源多半更贵更远。因为这个,运输成本抬上去,结果就是电价、油价往上蹿,连着菜价、运费一起涨。

再说出口。过去两年,中国对俄卖机械、汽车、电子,订单不小。俄方经济要是趴窝,企业回款慢、项目停摆,仓库里货压着,外贸公司最先顶不住。远东的投资,比如天然气、港口、仓储配套,也会被迫按下暂停键。

区域安全这块,俄罗斯一退,中亚就会空一块。那是中国西向通道,公路、铁路、能源管道全在那儿穿。影响力真空就会有人来填,极端势力、跨境犯罪都会抬头,中国不得不多花钱、多派人去稳住口岸和通道。

更要紧的是大国下棋。俄罗斯弱了,美国和盟友就能把更多兵力和注意力转来印太。我们已经看到,美军把更多舰机常态化放在西太,日韩演训密度拉高,南海、台海的风浪也跟着起。

中国的外部空间会被压缩。过去中俄背靠背,各自顶一边,现在可能得单挑更多压力。在联合国、在多边会议上,西方的话筒更响,议题设置也更不利,中国需要更多朋友来投票、来站队,但短期内谁能填上俄罗斯那块位子,不好找。

经济端的连锁反应会传到家门口。能源贵了,企业成本上去,利润就薄;外需弱了,工厂订单少,就业就紧。青年就业本来就两位数波动,叠加外部压力,稳就业、稳预期都要更实在的支撑。

财政端也得掂量。要稳增长就得出手托底,基建、减税、补贴样样都要钱,地方账本已经很紧。舆论场上对中国“站队”的标签会更多,留学、签证、旅游这些看似小事,也会受到拖累。

最后回到前线。哈尔科夫州一处战壕边,乌军士兵在泥地里换弹匣,远处俄军的无人机嗡嗡地绕圈,天空阴沉,雨要下不下。等这场雨落下来,谁会先调整步伐,中国又要在哪一格先落子?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