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一场千人宴会,为何却高调纪念80年前的国仇家恨?
纽约一场千人宴会,为何却高调纪念80年前的国仇家恨?
在纽约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之都”,一场上千人规模的盛大晚宴,按理说,主题应该是觥筹交错,生意经,或者聊聊子女的藤校梦。可偏偏,就在前几天,一场聚集了1300多名福建乡亲的宴会,气氛却有些特别。
现场热闹归热闹,但一个沉甸甸的主题贯穿始终——纪念那场离我们快有八十个年头的,惨烈悲壮的抗日战争。
这就有点意思了。一群在美国打拼了几代人,早已站稳脚跟的华人,在一场庆祝同乡会成立六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为什么要如此郑重其事地,去回望那段民族历史上最沉痛的记忆?这背后藏着的故事,可比晚宴上的福建佛跳墙,要浓郁得多。
到场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官员来了,纽约州、市的议员代表也来了。同乡会的主席郑坤进站上台,一番话讲得是情真意切,他说同乡会是什么?是海外游子的一个家,一个能听到乡音,能感受到亲情的港湾。
这话一点不假。对于那些早年背井离乡,漂洋过海来到美利坚的福建人来说,“同乡会”这三个字的分量,比金子还重。你可能不知道,福建,尤其是福州、长乐、连江一带,向来是中国最著名的侨乡之一。早在一百多年前,他们的祖辈就揣着几块银元,坐着颠簸的“火轮船”,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那时候可没现在这么舒坦。初来乍到,语言不通,举目无亲,只能在餐馆后厨、洗衣房里埋头苦干,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挣点辛苦钱。受了欺负,被人排挤,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抱团取暖。
于是,各种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同乡会、宗亲会就应运而生了。说白了,这就是海外华人的“生存法则”。它不仅仅是个社交俱乐部,更像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大家庭”。新来的老乡,同乡会帮忙找工作、租房子;谁家遇到难处,大家伙儿凑钱帮一把;生意上起了纠纷,同乡会里的长辈出面调解。它就是无数华人在异国他乡最坚实的依靠。
这种抱团的传统,一代代传了下来。所以,郑坤进主席说同乡会是“家”,台下那上千名乡亲才会爆发出那么热烈的掌声,因为这话,实实在在地说到了他们心坎里。
可光有乡情还不够。一个族群想要在别人的地盘上赢得尊重,光靠埋头赚钱是不行的,你得有自己的根,有自己的魂。这个“魂”,就是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在庆祝同乡会成立的晚宴上,特意安排一个环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福建省连江县琯头镇侨联的副主席陈绍瑞,专门就这个主题做了一场演讲。台下的人,从白发苍苍的老侨领,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听得格外认真。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为什么还要念念不忘?对于海外华人来说,那段历史的意义非同寻常。当年日本侵华,消息传到海外,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无不义愤填膺。
你可能想不到,当时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有多高涨。他们虽然身在异乡,心却和祖国紧紧连在一起。他们发起了一场又一场声势浩大的捐款运动,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每一个铜板都寄回国内,支援抗战。当时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振臂一呼,全球华人响应,筹集到的款项,在当时几乎可以买下半个纽约城。
甚至还有更悲壮的。许多华侨青年,放弃了在海外安逸的生活,毅然回国,穿上军装,奔赴战场。他们中有的人,成了著名的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驾驶着卡车,冒着敌人的炮火运送物资,很多人就长眠在了那条“血肉筑成的生命线”上。
这段共同的民族记忆,是刻在骨子里的。它告诉每一个海外华人,无论你走到哪里,说哪国语言,你的根在中国。你的荣辱,始终和那个遥远的故土,休戚与共。
所以,在这场纽约的晚宴上,纪念抗战,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在提醒在场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不要忘记我们从哪里来,不要忘记我们的民族经历过怎样的苦难,又是怎样挺直了脊梁。
这其实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在美国这个多元社会,一个族裔想要获得话语权,就必须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和凝聚力。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恰恰就是华人社区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它告诉其他族裔:我们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骨气的民族。
当晚,不管是中国领事馆的向裕韬领事,还是纽约州的议员们,在致辞中都对同乡会这种心系桑梓、传承文化的做法大加赞赏。这说明,这种发自内心的民族情感,是能够跨越国界,赢得尊重的。
这场晚宴,与其说是一场庆祝,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寻根”和“充电”。它让老一辈的侨胞重温了当年的激情与乡愁,也让年轻一代的华裔,在觥筹交错之间,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历史课。
你看,一场看似普通的社团活动,背后却牵动着几代人的漂泊、奋斗与家国情怀。它就像一个缩影,折射出海外华人群体那种独特的精神面貌:脚踩着异国的土地,眼里望着世界的繁华,但心里,永远装着一个叫“中国”的家。
这顿饭,吃的不仅仅是乡情,更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上的血脉延续。它告诉我们,只要这份记忆还在,这份情感还在,无论身在何方,华人的心,就永远是聚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