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回应“外国船只为防袭击挂五星红旗”
波斯湾的海风裹挟着硝烟气息,每天有2000万桶石油穿行在这片全球能源运输咽喉的水道上。最近半年,中东水域袭击事件频发,商船们突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生存策略——悄悄撤下本国国旗,换上鲜艳的五星红旗。
航运界流传着这样的经济账:一次成功穿越节省的保费,足够整支船队半年的运营成本。在伦敦航运交易所的电子屏上,标注五星红旗的船舶图标正以每月17%的速度增长。
一、 霍尔木兹海峡的“红色奇观”
霍尔木兹海峡最窄处仅33公里宽的水道上,上演着现代航运史上罕见一幕。金发碧眼的船长指挥着悬挂五星红旗的货轮,东南亚的油轮也悄悄撤下本国旗帜换上中国红,欧洲商船在进入危险海域前将五星红旗升至桅杆最高处。这不是爱国主义的展示,而是心照不宣的生存策略——在炮火威胁下,中国国旗正成为最有效的“海上护身符”。
业内统计显示,2024年一季度,中国商船在中东航线的安全通过率超过98%,而其他主要国家船只的平均安全通过率仅有70%出头。这种巨大差异让船东们作出了现实选择:55艘外国商船集体选择五星红旗作为自己的“防弹衣”。
当被问及这一现象的时候,据界面新闻报道,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大校在7月8日下午的记者会上回应道:“公道自在人心。中方将继续站在和平一边,站在正义一边,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注入稳定性、正能量。”
这段简洁有力的声明,折射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独特外交智慧。
二、 一面旗帜背后的和平密码
为什么中国国旗能在动荡海域成为“安全通行证”?
答案深藏于中国数十年如一日的外交实践中。当某些大国在中东推行“选边站”策略时,中国始终坚持平衡外交:既明确反对侵犯他国主权的行为,也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种不偏不倚的立场,使中国成为动荡地区罕见的“最大公约数”。
中东问题专家点出关键所在:“中国与沙特、伊朗、以色列等对立阵营同时保持建设性关系,这在当今世界绝无仅有。”这种独特优势并非偶然得之,而是源于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拒绝零和博弈,倡导共同安全。
胡塞武装曾公开承诺保障中国商船安全,伊朗革命卫队巡逻艇见到五星红旗会主动保持距离。这些微妙而真实的场景,是中国长期坚持客观中立、合作共赢原则积累的外交信用。当某些国家炫耀航母战斗群时,中国用公道正义赢得了更持久的安全保障。
三、 旗帜下的复杂回响
对于外国船只悬挂五星红旗避险的现象,北京白领陈先生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国人的普遍感受:“看到外国船只悬挂五星红旗,既自豪又警惕。”这种复杂心态折射出国民意识的成熟:既为祖国影响力提升而振奋,又对国旗神圣性保持敬畏。
法律界人士随即发出提醒:“无论任何人和任何组织,在没有报备的情况下,都不能私自随意使用国旗。”航运公司若想合法悬挂五星红旗,必须通过正规渠道注册登记——这种规则意识,恰是中国法治精神的最佳注脚。
在伦敦某航运保险公司,经理人坦言中国国旗已成为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这种市场选择的背后,是国际社会用行动投下的信任票。中东学者洞察本质:“这些船东用商业选择宣告——谁在制造危机,谁在维护和平。”西方媒体曾炒作“中国影响力衰退论”,但波斯湾的船队给出了最有力的反驳。某航运大亨感慨:“我们不要护航舰队,我们要和平航道。”
四、 红旗飘扬背后的世界变迁
霍尔木兹海峡上的“红旗现象”是国际秩序演变的生动缩影。当英国油轮被扣押时,伦敦的选择是增派军舰;而中国的解决方案是推动各方回到谈判桌。事实证明,武力护航治标不治本,**公正立场才能建立长效安全机制**——波斯湾的海浪见证着:和平才是最高级的地缘政治。
这种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某些国家在中东搞“零和游戏”,要么支持这派、要么打压那派,导致海域局势持续紧张。中国则始终奉行“和气生财”的理念,专注搞基建、促贸易,不参与地区争端。时间一长,各方形成共识——惹了中国船,等于砸自己的饭碗。
国防部发言人蒋斌大校的回应看似温和,却字字千钧。“公道自在人心”不仅是外交辞令,更是被实践验证的战略定力。那些“搭便车”悬挂中国国旗的行为,本质是利用中国信誉搞投机,但中国选择用大格局应对——用正路给全球提供公共安全产品。这种姿态,恰是负责任大国的格局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