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缅军以&34;破坏干扰选举&34;为由对若开军、克伦民族联盟提起诉讼 若开军发布与罗兴亚救世军战斗声
缅甸军方选举前起诉民族武装,是真法治还是政治作秀? 若开军曝光边境激战揭露更深阴谋!
缅甸军方在选举前夕突然对若开军和克伦民族联盟提起诉讼,指控他们“破坏干扰选举”。 但这些民族武装组织却嗤之以鼻,克伦民族联盟发言人帕多佐托尼直接调侃道:“缅军方将我们主席在内的13名中央常委依法追究,显示了他们在政治上已经穷途末路”。 这场法律诉讼被广泛视为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操作意义,尤其是在民族武装控制区内根本不起作用。
若开军发言人吴钦图卡强烈否认军方的所有指控,他指出若开军控制区绝不会允许军方举行的“假选举”,并反控军方才是真正的破坏者。 据他描述,9月27日晚军方对丹兑进行空袭,造成平民一死五伤,死者还是一名从北部逃难到丹兑的难民。 这已是缅军第二次轰炸丹兑榕树市场,上次发生在2024年7月9日。
若开军最新发布的战斗声明揭露了更复杂的边境冲突。 自9月16日起,罗兴亚救世军持续计划袭击若开军在孟都镇北部的边境哨所。 若开军称这些袭击得到孟加拉国边境警卫队一些官员的支持,并指责缅军利用罗兴亚武装分子作为代理力量。 在601点高地和栋纽哨所的攻防战中,若开军称罗兴亚救世军在损失数百人后撤退回孟加拉国境内。
这场冲突背后是缅甸长期存在的民族矛盾。 克伦民族联盟早在8月26日就以七点理由反对军方举行的选举,称其“在法律上无效”。 作为回应,军方于8月28日宣布克伦民族联盟为非法协会和恐怖组织。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钦邦,17名反对选举的人士在9月4日被依《选举法》立案。
缅甸选举争议并非新鲜事。 2020年大选时,联邦选举委员会就以武装冲突为由,取消了若开邦等地56个城镇的投票,涉及约150万少数民族选民。 当时军方支持的巩发党指控选举存在舞弊,要求重新举行选举,这最终导致了2021年2月的军事政变。
若开邦的复杂局势可以追溯到历史根源。 罗兴亚人在缅甸政府和主流人群眼中被视为“来自孟加拉国的非法移民”。 根据《缅甸公民法》,罗兴亚人难以提供确凿证据证明自己在1948年之前就居住在缅甸,因而难以取得缅甸公民身份。 这一长期矛盾导致2017年若开邦爆发严重冲突,当时有约27万罗兴亚难民逃往孟加拉国。
民族武装组织在边境地区的活动往往引发更广泛的国际关注。 2018年缅北武装冲突期间,曾有2名中方人员死亡,300余名缅方边民逃往中国境内。 中国当时呼吁冲突各方立即停火,防止事态扩大。 这与当前若开军指责孟加拉国边境警卫队支持罗兴亚武装分子的情况形成对比。
国际社会对缅甸民族问题的态度存在分歧。 在2024年2月的亚欧外长会议上,欧盟及德国外长表示将发出解决罗兴亚人危机的“强烈信号”。 而美国曾指责中国“庇护缅甸,使其免于遭受联合国行动”,显示出大国在缅甸问题上的不同立场。
若开军声称正在团结罗兴亚温和派人士,安排他们参加民兵训练,以铲除极端武装根基。 与此同时,孟加拉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上呼吁增加人道主义资金,称难民营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目标面临崩溃风险。 但若开军内部人士指责孟加拉国新政府阻挠联合国运送人道主义援助,导致布迪当和孟都北部乡镇面临严重粮食短缺。
缅甸军方依据的《联邦选举法》规定的刑罚范围从三年监禁直至死刑。 然而,在民族武装控制区,这些法律条款难以执行。 克伦民族联盟发言人明确表示,在他们的控制区域内,军方的诉讼不会有任何作用。这种对立态势凸显了缅甸民族和解进程的困境。
观察人士指出,随着缅军选举临近,类似的政治操作还会频繁发生。 这些政策可能对普通老百姓产生“依法追究”的效果,但对拥有武装的民地武则难以奏效。 若开军和克伦民族联盟的强硬回应表明,军方与民族武装之间的信任缺失已达到新高度。
边境地区的冲突细节揭示了局势的复杂性。若开军描述罗兴亚救世军采用了渗透企图、骚扰性射击、策划伏击、无人机侦察等多种战术。 若开军几路主力正在与缅军激烈交战,使其边境哨所面临增援困难。 这种多线作战的局面使得缅甸边境安全形势更加脆弱。
历史经验表明,民族问题与选举争议的结合往往加剧缅甸政治危机。 2020年大选后,军方以选举舞弊为由接管政权。 如今军方再次以选举为由起诉民族武装,让人担心历史可能重演。民族武装组织则坚持认为军方举行的选举非法,属于“伪选举”。
若开军对罗兴亚救世军的战斗声明提供了冲突的另一面。 他们指责缅军要求罗兴亚武装利用雨季交通不便的机会袭击若开军边境哨所。 若开军领导人返回若开邦后试图通过训练罗兴亚温和派来铲除极端武装根基。 这种方法能否成功可能取决于更广泛的民族和解进程。
孟加拉国与缅甸在罗兴亚问题上的紧张关系因边境冲突而复杂化。 若开军直接点名孟加拉国边境警卫队官员支持罗兴亚武装分子。 与此同时,若开军指责孟加拉国新政府阻挠人道主义援助运输。 这些指控可能影响两国就罗兴亚难民问题正在进行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