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奎夫人晚年一句话,道破丈夫初心:不问党派,只护长江与中国
引子
1980年3月,香港殡仪馆出现了让所有人都懵的一幕。
海峡两岸的花圈摆在一起,治丧名单上叶剑英和蒋经国的名字并排写着。
一个军人死了,竟然让两边的政权都来哀悼。
这个人就是张发奎,他夫人晚年说过一句话,道出了这个男人一生的秘密。
那句话让所有人都明白了,为什么他能让敌对双方都敬重。
01
说起张发奎这个人,得从1896年那个穷得响叮当的广东始兴县说起。
张家祖辈都是种地的,到了张发奎父亲这代,好不容易当上了个刑房小吏,一家人过得紧紧巴巴。小张发奎从小就不安分,别的孩子在家里玩泥巴,他非要往县城跑,听那些从广州来的人讲外面的世界。
1910年夏天,14岁的张发奎跟同学去河里游泳,同学不小心淹死了。死者家里是当地的土豪,一口咬定是张发奎害死的,要他偿命。
张发奎知道这事没完,连夜收拾了几件破衣服,一个人摸黑逃出了始兴县。一个十几岁的穷孩子,身上就几个铜板,能往哪跑?他想起听人说过广州是大地方,有出头的机会。
就这样,张发奎一路要饭,花了半个多月才到广州。正好赶上辛亥革命爆发,整个广东都在闹腾,年轻人当兵成了最时髦的事。
1912年春天,16岁的张发奎考入广东陆军小学。这个从山沟里跑出来的穷小子,在3000多个学员里写出了《吴起将兵与士卒同甘苦论》,直接拿了第一名。粤军名将邓铿看了都竖大拇指,当场就把他拉进了国民党。
那时候的张发奎哪想得到,自己这一入党,就跟这辈子的传奇结下了缘分。
1916年,张发奎从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毕业,正式开始了军旅生涯。这个从始兴县逃出来的穷孩子,马上就要在历史舞台上搞出大动静了。
02
1926年7月,国民政府誓师北伐的时候,30岁的张发奎已经是第4军第12师师长了。此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许多共产党人也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职务。
这一路打过来,张发奎的名气越来越响。汀泗桥一战,他亲自带队冲锋,与叶挺独立团配合得那叫一个天衣无缝,硬是把吴佩孚的精锐部队打得屁滚尿流。贺胜桥大捷以后,第4军直逼武昌,吴佩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瞬间就垮了。
武昌攻城战打得特别惨。张发奎的指挥部就设在离前线不到2里的地方,炮弹片子经常飞到他身边。士兵们看到自己的师长都不怕死,一个个跟疯了似的往前冲。
1926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终于飘起了青天白日旗。第4军因为这一连串的胜仗被誉为“铁军”,张发奎也成了威震天下的“铁军英雄”。
1927年1月,张发奎正式当上第4军军长。可他万万想不到,自己手下藏着一大堆了不得的人物。
叶挺独立团团长,后来成了新四军军长。贺龙当时是第20军军长,后来成了元帅。叶剑英是第4军参谋长,后来也成了元帅。还有朱德、林彪、刘伯承、聂荣臻、陈毅、徐向前,这些人都在他手下干过。
后来有人统计过,张发奎的部下里出了整整5位开国元帅和3位开国大将。这种情况在中国军事史上绝对找不出第二个。
问题就出在这里。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开始大规模屠杀共产党员。张发奎当时跟的是汪精卫的武汉政府,他对蒋介石的做法很不爽,也没有大规模清洗自己队伍里的共产党员。
这种态度,给后来的天大变故埋下了炸弹。
03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里响起了枪声。
张发奎手下的贺龙、叶挺等人发动了起义,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南昌起义。张发奎当时气得不行,他跟人说自己对得起共产党,可共产党对不起他。
可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
1927年12月11日凌晨,广州城里又响起了枪声。这次搞起义的,竟然是张发奎最信任的参谋长叶剑英。
那天晚上,张发奎正在东山的住所里休息。突然电话响得特别急,是黄琪翔打来的,说教导团叛变了,叶剑英带着人控制了市区。
张发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叶剑英可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两人私交特别好,怎么会突然反水?
事实就摆在面前。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人发动的广州起义,瞬间控制了广州大部分地区,甚至还成立了苏维埃政府。
张发奎连夜从东山住所逃到珠江南岸,找李福林帮忙。李福林一开始还不愿意出兵,被张发奎磨了半天才答应配合。
接下来的3天3夜,广州城里打得天昏地暗。张发奎调集了所有能调动的兵力,约4万多人,围攻起义军。
12月14日,广州起义最终失败了。张太雷在战斗中牺牲,叶挺等人带着残部突围。张发奎重新控制了广州,但这一仗让他损失惨重,在政治上也彻底被动了。
更要命的是,外面的议论特别难听。有人说他纵容共产党,有人说他镇压革命。张发奎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
最后,他被迫通电下野,暂时退出了政治舞台。这一切都源于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宁汉分裂后,汪精卫集团既反共又要与蒋介石争夺权力,张发奎作为粤军将领,处境十分艰难。
站在广州城头,看着满目疮痍的街道,张发奎心里那个难受啊。这些跟了他这么多年的手下,怎么说反就反了呢?
可他还不知道,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等着他。
04
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在东北搞事情,张发奎坐不住了。
他主动请战,要带兵去东北支援马占山抗日。可蒋介石就是不批,反而把他调到江西去“剿共”。张发奎看透了,蒋介石压根就不想真心抗日,坚持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932年3月,张发奎又要求率部援助黑龙江,蒋介石还是不同意。张发奎气得要命,干脆辞职不干了,一个人跑到欧美去转了一圈。
在国外的时候,张发奎到处宣传抗日救国,各地华侨都特别欢迎他。在伦敦,他发表讲话说,如果有机会,愿意率一个旅的孤军奋起抗敌。在美国,有个叫雅仑的医生,用传家宝酒杯盛满白兰地对张发奎说,如果你能打败日本,这杯子就送给你。张发奎二话不说,一饮而尽。
抗战胜利后,雅仑真的托人把酒杯带给了张发奎的弟弟。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张发奎终于等到了报国的机会。
这时的他是第8集团军总司令兼右翼军总司令,负责浦东战线的作战。上海对中国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丢。
战斗一打响,张发奎就把指挥部设在奉贤县南桥,离前线只有几公里。日军的舰炮火力特别猛,阵地经常被炸成焦土,可张发奎就是不往后撤。
手下劝他说太危险了,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张发奎摆摆手说,军人不怕死,怕死就别当军人,他在这里,兄弟们心里有底。
这一打就是3个多月。日军投入了海陆空三军的精锐力量,国军拼死抵抗。张发奎在战斗中多次负伤,有一次被弹片击中胸部,血流如注,可他包扎一下又继续指挥。
11月初,日军从杭州湾金山卫一带登陆,想包抄淞沪守军的后路。张发奎急令第67军吴克仁部死守松江,掩护60万大军撤退。吴克仁和他的手下全部战死,为大军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
淞沪会战虽然最终失利,但张发奎和他的部队表现出的血性,连日军都刮目相看。日军参谋本部把张发奎列入“支那危险人物”名单,足见对他的忌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张发奎被任命为华南战区受降主官,本来应该是件光荣的事。
可当日军司令官要献上投降佩刀时,张发奎断然拒绝了。他说这佩刀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他不要,中国人要的是尊严,不是战利品。
这个细节后来被很多人传颂,都说张发奎有民族气节。可他自己心里清楚,这只是一个军人最基本的品格而已。
抗战胜利后,张发奎还干了几件特别硬气的事。他下令逮捕了意大利籍日本间谍、法国领事卫映章的姘妇贝安加,还派兵包围法国驻穗领事馆,强行搜查档案,勒令法国领事当面签字认错。
1945年10月,张发奎派刘绍武师长率部封锁穗澳边境,禁止肉类蔬菜出口,逼着澳门葡萄牙当局引渡躲在澳门的日本战犯和汉奸,还查封了他们的财产。
这些事情都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
05
1949年,这是张发奎人生中最难熬的一年。
国共内战已经到了尾声,国民党败局已定。3月,蒋介石任命张发奎为陆军总司令,算是最后一次重用。可张发奎心里明白,这个总司令当得有多憋屈。
6月,蒋介石准备撤到台湾,想带张发奎一起走。同时,也有风声传来,说大陆方面愿意接纳他回去。毕竟他在抗战中的表现有目共睹,而且早年跟共产党的关系也不算太坏。
可张发奎哪边都不跟。7月,他主动辞去了陆军总司令职务,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9月,他带着家人从广州来到香港,在这个小地方开始了人生最后31年的漫长岁月。这个选择反映了许多粤系将领的共同心态:既不愿跟随蒋介石去台湾,也无法接受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
在香港,张发奎过得很低调。他住在蓝塘道的一栋普通房子里,平时很少抛头露面。偶尔有老部下来看他,他也只是淡淡一笑,绝口不谈政治。
1955年,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回大陆,也不去台湾,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是军人,不是政客。
1971年,张发奎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说,大半同胞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要靠海外数千万爱国侨胞大义当前,知所抉择。他呼吁支持反共国策,发动国民外交。
1972年9月,张发奎到台湾访问,蒋介石在士林官邸以茶会招待他。两人聊了很久,但具体谈了什么,外人不得而知。
1975年蒋介石去世,张发奎还专程从香港返台吊唁。人们都觉得奇怪,他既然不愿意去台湾,为什么还要去吊唁蒋介石?
张发奎的解释很简单,不管政治立场如何,毕竟是共事多年的老长官,人死为大。
1980年3月10日,84岁的张发奎在香港病逝。
消息传出后,海峡两岸都表示了哀悼。叶剑英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身份,给张发奎的家属发了唁电说,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哀,尚希节哀。
台湾方面,蒋经国也表示哀悼。始兴同乡会还献了一副挽联,望出曲江,绪承风度,千载道范,先后献身邦国,古今辉映,声扬咸宁,威镇华夏,一代名将,从此撒手人寰,中外同哀。
一个军人的死,能让海峡两岸都表示敬意,这在中国近代史上相当罕见。
张发奎去世后,他的夫人刘景容曾对人说过一句话,这句话道出了张发奎一生的真相。“组织上是哪个党的,他不管,只用命护着长江与中国。”
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张发奎这个人,从来不是什么政治家,他就是个纯粹的军人。在他心里,党派之争是小事,国家存亡才是大事。
1992年,刘景容不顾某些势力的阻挠,亲自护送张发奎的骨灰回到始兴县安葬。这位铁血将军,终于叶落归根了。
张发奎的墓园很简单,除了他本人的墓地外,西边山梁上还有他父母的合葬墓,墓碑是李济深在1937年题写的。还有为纪念东征牺牲的弟弟张发萱立的“贵斌亭”和他的衣冠冢。1992年11月,志锐中学校友会为纪念张发奎,集资建了一个双层飞檐的琉璃八角亭,正面上方刻着“向华亭”3个字,后墙上是一幅《张发奎将军事略》石刻。
如今回头看张发奎的一生,不禁让人感慨。他培养了多位开国元帅,却在广州起义时不得不与他们兵戎相见。他坚持抗日救国,却在国共内战时选择了最孤独的道路。
1955年,有个美国记者采访张发奎,问他如果当初选择跟共产党走,会是什么结果。张发奎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一句话,军人的职责是保家卫国,不是争权夺利。
张发奎晚年常对子侄讲述北伐故事,却绝口不提国共恩怨。有次他说,当年如果没有那么多政治纠葛,大家一心为国,中国早就强大了。
也许,这就是那个时代军人的悲剧吧。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只能选择自己认为对的路,哪怕这条路注定孤独。张发奎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军人,他的选择或许不被所有人理解,但他的品格值得所有人尊敬。
史实来源:
本文主要依据以下史料创作:
百度百科“张发奎”词条
维基百科“张发奎”词条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网相关资料
《张发奎口述自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中华书局,2011年)
《北伐战争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国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
《南昌起义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广州起义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叶剑英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相关记录
各方史学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