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的后人参加阅兵,随身带着这张照片
烈日当空,京郊阅兵训练场的地面温度直逼50度。
吉家坤站在空军方队里,汗水顺着钢盔往下淌,在水泥地上砸出一个个小水坑。
这小子皮肤晒得黝黑,腰杆挺得笔直,活像根钉在地上的钢钉。
作训服口袋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被他摸得起了毛边——那是参军前和爷爷奶奶的合影,老爷子胸前挂满勋章,笑得满脸褶子。
"吉家坤!脚跟并拢!"教练的吼声从队伍前方炸开。他下意识绷紧肌肉,脑子里却闪过爷爷送他参军时说的话:"咱老吉家的种,生来就是当兵的料!你太爷爷当年面对鬼子枪口都不眨眼,你小子可别给祖宗丢人!"想到这儿,他嘴角不自觉往上翘。空降兵部队的战友都知道,这河南小伙一提起太爷爷吉鸿昌,那骄傲劲儿藏都藏不住。
说起训练苦不苦,吉家坤有发言权。去年跳伞训练时,他在半空中遇到乱流,降落伞绳缠成了麻花。地面指挥塔急得直跳脚,这小子倒好,愣是凭着蛮力把伞绳扯开,落地时摔得七荤八素还咧嘴笑:"俺太爷爷被日军用烧红的烙铁烫都不吭声,这点伤算个球!"现在参加阅兵集训,每天踢正步踢到靴子能倒出半碗汗,他反倒觉得比跳伞轻松——毕竟脚踏实地的感觉,总比悬在半空强。
训练场另一边,"常胜模范连"的龚成平正带着战士们练摆臂。这位连长是个狠角色,去年带着全连签"生死状"参加特种集训,120公里强行军走得战士们边爬边吐胆汁。新兵蛋子哭爹喊娘时,他就指着连旗上密密麻麻的弹孔说风凉话:"当年白马关战役,咱连前辈肠子打出来了还冲锋,你们现在喊累?丢人!"这话比啥动员令都管用,愣是没人敢掉队。
总教练梁庭举着喇叭满场转悠,嗓子早就喊劈了。十四年前他还是受阅方队里的小年轻,如今成了带兵的"老油条"。有队员抱怨训练强度大,他二话不说脱下作训服,后背上的伤疤像幅作战地图:"瞅见没?当年我们练正步,血都把靴子浸透了。现在让你们站四个钟头就喊娘,像话吗?"这话说得新兵们直缩脖子,再没人敢偷懒。
吉家坤最喜欢训练结束后的休息时间。他总爱掏出那张老照片,跟战友们显摆:"瞧见没?俺爷这些勋章,有打鬼子的,有揍美国佬的。老爷子说了,等俺参加完阅兵,再给添枚新的!"战友们起哄让他请客,他挠着头傻笑:"中!等发了津贴,请哥几个喝胡辣汤!"
阅兵前的最后一次合练,整个方队走得跟刀切豆腐似的齐整。吉家坤踢正步时感觉口袋里的照片发烫,好像老爷子在背后盯着。休息间隙,他偷偷问龚成平:"连长,你说咱这步子踢得,够不够俺太爷爷当年的标准?"龚连长乐了:"吉鸿昌将军要是知道现在空军这么威风,指定得拍大腿叫好!"
天安门广场上,三军仪仗队的脚步声震得地皮发颤。吉家坤昂着头走过观礼台,耳边似乎响起爷爷的河南梆子:"好小子!没给老吉家丢份儿!"阳光照在崭新的军装上,作训服口袋里,那张老照片上的勋章闪闪发亮。观礼台上白发苍苍的老兵们突然集体起身敬礼,那一刻,八十年的时光仿佛被压缩成一瞬间——从吉鸿昌就义时的粗布军装,到今日受阅部队的崭新戎装,变得是装备,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那股劲儿。
训练基地的电子屏上滚动着数据:每人每天踢正步相当于从北京走到廊坊,站立训练时间能熬趴下三个狙击手。炊事班老王头看着这群"自虐"的兵直摇头:"这群憨娃,练起来不要命!"转头却把红烧肉里的瘦肉全挑给吉家坤他们桌。
这篇文章只是供着看的,没什么实际用处,也不是啥建议或者指导哈。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把它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