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日造船厂获得美军方大单,预期大赚,美却称不能用中国设备
你能想象吗?一块价值300亿美元的超级大单,摆在面前却没人敢痛快咬下去!2025年,美国海军放出大招,要在30年内造364艘舰艇,堪称造船界的“世纪订单”。可这块“香饽饽”,却让日韩两大造船巨头犯了难,咋回事?
这订单有多香。美国海军在2025年初宣布,计划到2054年打造一支364艘舰艇的庞大舰队,啥驱逐舰、破冰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都要有,每年砸300亿美元,简直豪气冲天!这规模,堪称冷战后最牛的军备扩充,全球造船业直接炸了锅。
韩国和日本,作为造船界的“顶流”,立马坐不住了。韩国产业部长亲自飞去华盛顿“求单”,日本企业也个个跃跃欲试,恨不得立马签合同。这架势,活像饿了好几天的人看见满桌大餐,谁能不心动?
可还没等他们乐开花,美国国防部一封邮件直接把人浇醒:所有舰艇,严禁用中国设备和材料!尤其是造船必备的钢板,6毫米厚的小东西,成了日韩船厂的“心头刺”。这禁令一出,等于掐住了他们的命脉,生意还没开张就先凉了半截。
为啥这么头疼?因为日韩造船业超依赖中国钢材!韩国船厂两到三成的钢板从中国进口,小厂甚至一半以上靠中国货。中国钢材每吨比韩国便宜近两成,质量还顶呱呱。现在美国一禁,成本直接飙升,利润眼看要归零。
我咋看这事?美国这招有点“断人财路”的味道,但也能理解他们想保护供应链安全的心思。只是这政策一出,日韩夹在中间,成本和风险都得自己扛,确实挺为难。不管咋说,这单生意看着香,实则“刺”多。
日韩船厂也不是吃素的,立马想招应对。韩国有人提出“分段制造”,在釜山把船体造好,运到美国港口组装,试图绕过限制。可这操作,运输费“嗖嗖”涨,工期拖得老长,简直亏到姥姥家去了。
还有韩国企业更豪,直接收购美国船厂,想用“美国身份”接单。这招听着牛,实则花大钱买罪受,管理成本和文化差异都不是小事,咋看都像在“赌一把”,风险不小。
日本那边更“机智”,有公司偷偷把中国钢材“洗白”,换个包装、改个标识就当自家的用。结果咋样?被美方的AI溯源系统抓个正着,直接拉进黑名单。这波操作,简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禁令到底有多离谱?航运巨头马士基测算过,如果全球弃用中国造船,运输成本得暴涨320%,这数字想想都吓人!克拉克森研究2024年数据也显示,中国占全球新船订单的74%,钢材产量更是全球一半以上。
反观美国,造船能力只占全球0.1%,军舰维修都得排队两年,港口运营商都吐槽这禁令“害人害己”。更尴尬的是,2024年有艘美军驱逐舰维修时,三成电子零件竟来自中国深圳,禁令喊得响,现实却“真香”。
看到这,我是哭笑不得。咱普通人买东西都挑性价比,咋美军也玩“嘴硬心软”这套?禁令是政策,现实是需求,这“双标”操作挺扎眼的。不过也能理解,供应链这东西,哪是说断就能断的。
日韩船厂现在是骑虎难下。听美国的话,改用本土或美国钢材,成本飙升20%,一艘十万吨军舰造下来,利润基本泡汤;不听吧,偷偷用中国货,又怕被拉黑,风险大到心慌,咋选都不好受。
韩国政府表面上搞反倾销调查,查中国钢材,私下企业却玩“转口”把戏,把货先运到第三地“洗白”。日本企业也频频试探底线,搞得自己焦头烂额,看着都替他们捏把汗。
这单生意,表面是天价订单,背后却是供应链的“惊天大坑”。日韩夹在中间,进也难退也难,未来咋走,恐怕还得边试边看。生意场上,成本和风险永远是绕不过的坎。
我觉得政策再硬,也得尊重市场规律。日韩船厂的困境,其实是全球化供应链复杂性的缩影。谁也别想一刀切,这锅“烫手山芋”,还得慢慢焖着看。
美国这张“天价订单”,看似大蛋糕,实则满是“刺”,日韩船厂的苦日子,怕是才刚开头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