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深圳房价跌破6万!中介哀嚎:当年劝你买房的我,现在劝你别卖!

2025年的夏天,北京五环外中介发的房源海报,居然和2016年你妈逼你去看的那套老破小一个价了。当年你嫌那小区没电梯、户型奇葩,如今同一套挂牌价从420万跌到210万,中介小哥在朋友圈配文:“十年前嫌贵的,现在来捡漏啊!”你盯着手机冷笑:十年前我差的是20万首付,现在差的是210万全款——工资涨了30%,房价跌了50%,合着这十年我是来给通胀打工的?更扎心的是深圳朋友发来的截图:南山某小区均价跌破6万,业主群里有人哭:“2020年买时12万一平,现在6万,我这是买了套会缩水的海绵房?”十年房价坐了趟跳楼机,只是我们都忘了系安全带。

一、中介的朋友圈:从“买到就是赚到”到“挂牌就是亏到”

2025年的中介朋友圈,比2016年的相亲市场还热闹——只不过当年是“傲娇式推销”,如今是“卑微式乞讨”。翻出我微信里几个中介的朋友圈对比,堪称一部浓缩的房价血泪史:

2016年的“金牌李哥”:“今日笋盘!朝阳公园旁三居室,业主急售仅880万,手慢无!”配图是他站在小区门口比耶,西装笔挺,眼神里写着“你不买有的是人买”。

2020年的“金牌李哥”:“恭喜张总喜提豪宅!深圳湾一号180平,单价18万,买到就是赚到!”配图是张总举着房产证,李哥在旁边比心,文案加了三个“🔥”。

2025年的“李哥”(现在改叫“老李”了):“业主急疯了!南山科技园两居室,2020年1200万买的,现在700万卖,送车位送家电,只要你敢来谈,价格好商量!”配图是老李蹲在小区花坛边啃包子,背景里有个大妈举着“业主直售”的牌子,比他还急。

更魔幻的是法拍房数量。某司法拍卖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一线城市法拍房挂牌量同比涨了280%,深圳某区甚至出现“同一小区10套房同时法拍”的盛况。我问老李:“这些法拍房都是谁的?”老李叹口气:“还能是谁?2018-2020年那波加杠杆的‘炒房客’呗。有个客户当年在东莞买了5套,首付全是信用卡套现,月供靠租金,现在租金跌了一半,信用卡还不上,银行直接起诉了。”

以前总说“房价永远涨”,现在发现“永远”这两个字,在房地产市场里比爱情还不靠谱。十年前你去看房,中介会说“现在不买,明年涨50%”;现在你去看房,中介会说“现在买,明年可能再跌20%,但总比十年后跌40%强吧?”——这哪是卖房,这是在给你算数学题,还是道无解的题。

二、日本的“失去的二十年”,我们在抄作业还是改错题?

有人说:“别慌,日本当年跌了80%呢,我们才跌十年,怕啥?”这话就像有人告诉你“别人发烧40度,你才38度,偷着乐吧”——问题是人家烧完退烧了,你这烧得慢悠悠,还不知道啥时候是头。

日本的房价暴跌确实是个绕不开的参照系。1992年日本房价见顶,随后一路暴跌,到2002年东京核心区房价跌回1982年水平,十年跌了近80%,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但咱们和日本,就像两款不同的游戏:日本是“急速通关版”,泡沫吹得快破得也快;咱们是“生存模式版”,泡沫吹了二十年,破的时候还带“缓震功能”。

为啥说不一样?先看人口。日本1990年就进入人口负增长,咱们2022年才开始,但咱们的“断崖式负增”比日本猛——2023年新生儿跌破800万,2025年可能跌破700万,而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0%。房子归根结底是给人住的,十年前买房的主力军是80后(3.5亿人),现在是90后(2.1亿人)、00后(1.6亿人),人少了,房子却多了——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达45平米,比2016年多了10平米,这哪是“房住不炒”,这是“房住不‘够住’”。

再看城市化。日本1990年城市化率77%,咱们2025年才68%,按理说还有空间?但仔细看:十年前城市化是“农民进城”,现在是“小城青年进大城”,而一线城市早就“挤不动了”。2025年北京常住人口比2020年少了80万,上海少了60万,年轻人宁愿去成都、西安拿1.5万工资租2000的房,也不愿来北上广拿2万工资租6000的房——房价跌了,房租没怎么跌,毕竟房东也要还月供啊!

最关键的是“货币超发”这剂“退烧药”。日本当年暴跌时,央行紧急降息到零,结果钱全跑到股市和债市,房地产照样躺平;咱们这十年M2增速从两位数降到个位数,2025年甚至跌破8%,相当于给房地产断了“兴奋剂”。以前房价涨靠“放水”,现在水龙头关小了,房价自然就露了“裸泳”的真相——那些十年前靠“货币幻觉”涨起来的价格,现在正在被“货币清醒”打回原形。

三、三类人的“房价劫”:刚需、炒房客和“假装刚需的炒房客”

房价下跌这锅粥,熬出了三种不同的味道:刚需喝着苦,炒房客喝着毒,而“假装刚需的炒房客”最惨——喝的时候以为是糖水,现在发现是农药。

先说说“真刚需”。2020年在上海浦东上车的小王,就是典型代表。当年他28岁,被父母催婚催买房,咬咬牙在周浦买了套89平,单价6.5万,总价580万,首付174万(掏空六个钱包),贷款406万,月供2.3万。当时他月薪3.5万,觉得“咬咬牙就过去了”。2025年小王33岁,月薪涨到4万,但房价跌到4.2万,总价374万,贷款还剩380万——房子成了“负资产”,月供比房租(现在同小区同户型月租1.2万)还高1.1万。他现在每天睁眼第一件事:“今天公司会裁员吗?”上周同学聚会,有人调侃他:“当年你买的不是房,是个25年的长期负债套餐。”小王苦笑:“至少我还有套房啊。”——是啊,就像落水的人抓着块石头,虽然沉,但好歹没被淹死。

再看“纯炒房客”。我认识的“多套房姐”刘姐,2017-2019年在广佛交界买了3套公寓,当时听信“公寓不限购,租金抵月供”,每套首付50万,贷款150万,月供9000。2025年租金从4500跌到2500,三套月租7500,月供2.7万,每月倒贴1.95万。她去年开始挂牌,第一套挂180万(买时200万),半年没人看;今年挂150万,终于有个买家出价130万,刘姐咬咬牙卖了,亏了70万(首付50万+利息20万)。现在她天天在业主群里喊:“谁要买房?我打折卖!”群友回:“刘姐,你先把物业费交了吧,物业都要起诉你了。”

最尴尬的是“假装刚需的炒房客”。2018年的小李,当时在深圳工作,老家在武汉,听中介说“武汉是新一线城市,房价肯定涨”,于是在光谷东买了套“刚需盘”,想着“先投资,以后回老家住”。结果2025年他定居深圳了,武汉那套房从180万跌到110万,租金2000不够月供4000,想卖又舍不得,想租又租不上价,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前几天他发朋友圈:“当年以为自己是‘前瞻性刚需’,现在发现是‘盲目性接盘’。”

四、“小概率事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当“不可能事件”

开头老浊说“要允许小概率事件出现”,这话听着像鸡汤,其实是大实话。就像十年前你跟人说“一线城市房价会跌回2016年”,人家会觉得你是“房价祥林嫂”;现在真跌了,又有人说“不可能再跌了,都十年了”——这就是人性:总觉得“坏事儿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但房地产的残酷之处在于:它的“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就是“人生暴击”。日本当年有多少家庭因为房价暴跌破产?不是统计数字里的“坏账率”,是某个父亲在公园里烧炭自杀的新闻,是某个主妇把嫁妆当掉还月供的故事。咱们现在虽然不会那么极端,但“资产缩水”“月供压力”“就业焦虑”的叠加,足以压垮一个普通家庭。

所以与其问“会不会跌80%”,不如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的“资产负债率”抗不抗揍?如果房价再跌30%,你的净资产会不会变负?比如小王那种情况,现在资产374万,负债380万,已经负6万,再跌30%到262万,负债还是380万,负118万——这时候断供的风险就来了。

你的“现金流”够不够厚?如果失业6个月,你的存款能不能覆盖月供和基本生活?2025年失业率虽然没公开数据,但身边“35岁被优化”“公司裁员50%”的消息越来越多,这时候“现金为王”不是口号,是救命钱。

你的“心态”够不够稳?房价跌了,别天天刷业主群骂开发商,也别跟朋友比惨,更别想着“等反弹就卖”——反弹可能是十年后的事,你等得起吗?不如把精力放在搞钱上,毕竟月供是工资还的,不是房价还的。

前几天遇到个活得通透的大爷,他2015年在北京西二旗买了套房,2021年房价最高点时卖了,拿着钱去云南买了套小院,剩下的存银行吃利息。我问他:“后悔卖早了吗?”大爷笑:“我这辈子住过1000万的房,也住过100万的院,发现睡得香不香,跟房价没关系,跟房贷有关系——没房贷了,睡桥洞都踏实。”

五、十年房价梦该醒了:不是房价跌了,是我们的“增长幻觉”破了

最后想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十年房价从涨到跌,本质上不是“房地产不行了”,是我们的“增长幻觉”破了。

十年前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工资会涨,升职会快,房价会更高,所以敢加杠杆、敢透支未来;现在我们发现“明天可能和今天差不多”:工资涨不动,升职没希望,房价跌不停,于是开始算“性价比”、看“风险”、想“退路”。

这种“幻觉破灭”不是坏事,反而是种清醒。就像小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能当科学家,长大后发现能按时还月供就不错——认清现实,才能活得踏实。

所以别再纠结“房价会不会跌回2010年”,也别骂“谁偷走了我的房价”,不如想想:十年前你为了买房焦虑,十年后你为了不失业焦虑,焦虑的内核从来不是房价,是“怕自己被时代落下”。

与其盯着房价K线图,不如打开招聘软件看看:有没有能学的新技能?有没有能跳槽的好机会?毕竟房子是“死资产”,而你的“赚钱能力”才是“活资产”——十年前的房价靠运气涨,十年后的生活靠实力扛。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妈最近常说的话:“当年我结婚时,你爸单位分了套20平的筒子楼,我们照样生了你;现在你住89平还嫌小,不是房子的错,是你想要的太多。”

十年房价跌回原点,或许不是房地产的终点,而是我们重新学会“过日子”的起点——毕竟生活不是炒房,不需要“高抛低吸”,只需要“细水长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