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1935年,蒋介石急令炸桥,刘文辉为何不听?彭德怀:天无绝人之路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大渡河的阻隔。这场战役,其结果常令人深思:国民党方面手握炸桥的权力,却为何最终未将那座至关重要的泸定桥彻底摧毁?这并非简单的战场失误,其背后牵扯着国民党内部的错综复杂与对红军意志的严重低估。

安顺场的绝境

当年5月,红军一支先头部队成功渡过了大渡河。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红1军被命令从安顺场继续渡河,其主要任务是在河对岸设防,以掩护后续大部队的通过。

然而,抵达安顺场后,眼前的景象令人心头一沉。渡口仅有寥寥数条小船,想要运送数万红军渡过湍急的河流,无疑需要数月之久。

时间却不等人。身后是国民党的追兵,局势瞬息万变,红军若在此地被敌军堵截,后果不堪设想,极有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毛主席高瞻远瞩,目光锁定在大渡河南北方向架设的泸定桥。他当机立断,下达了兵分两路的命令。

红1军与主力部队分头行动,分别从大渡河的左右两岸,全速向泸定桥推进。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极限行军,红军战士们创造了日行240里的惊人纪录。

杨成武上将在回忆那段惊心动魄的急行军时,曾感叹地说:“那一晚的急行军,我们真是走三步就有人摔一跤,走五步就要跳一次,队伍之快之急简直像是在滚进。”

四川的山路崎岖难行,红军却夜以继日地前进,即便是在敌军休整之时,也依然保持着全速,宛如一条不知疲倦、万里奔袭的长龙。飞夺泸定桥的战略,无疑是红军长征途中至关重要且极度惊险的一步。

蒋委员长的“自信”与慌乱

在红军抵达泸定桥前,蒋介石对红军的动向已有所判断。他深信红军会选择“正道”渡河,因此早早地便安排了刘文辉的川军部队在大渡河沿岸严阵以待。

起初,蒋介石对此战局颇为自信。几天前,他还携妻子宋美龄及参谋团主任等人,隔岸观望战局,并得意洋洋地向外国顾问端纳详细讲述自己的军事部署和督战策略。

他或许认为,红军已被困于大渡河,插翅难飞。然而,当红军突然在安顺场现身时,刘文辉才猛然意识到,泸定桥将成为新的巨大威胁。

刘文辉旋即调集人马,火速赶往泸定桥。然而,红军的速度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到了1935年5月29日,他们便已兵临桥下。

川军仅仅比红军早到泸定桥一个晚上,红军趁其立足未稳,迅速发起攻势,眼看泸定桥便要被其夺占。

局势急转直下,完全超出了蒋介石的预料。他见此情景,内心一片慌乱,随即给刘文辉发去了急电,命令其务必炸毁泸定桥。

川军军长的“不屑”

“你快去安排把泸定桥炸毁,千万不能让他们渡河!”蒋介石在电话中语气急促,对刘文辉下达了严厉的指令。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刘文辉对此却表现出极度的不屑。他直接回复蒋介石:“先别急,容我看情况再定。”说完,便“啪”的一声将电话挂断。

此时,刘文文辉的部下也心急如焚地赶到他身边,汇报道:“军长,‘共匪’他们马上就要抢占泸定桥了,赶快下令将它炸毁吧!”

面对部下的催促和蒋介石的命令,刘文辉仍然没有下达炸毁泸定桥的指令。他只是吩咐手下增派兵力,并下令将泸定桥上的竹木板全部拆除。

同时,他斩钉截铁地重申:“无论如何,都不能炸桥!”川军官兵们对刘文辉的这一决定虽然充满疑惑,却也只能遵命照办。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即使桥面木板尽数拆除,红军战士们依然凭借着桥上的铁索,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向前,不一会儿便成功地占领了泸定桥。

未被摧毁的理由

红军成功抢占泸定桥的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勃然大怒。南京政府更是将刘文辉召来审问,高层官员几乎是揪着他的衣领,咬牙切齿地质问:“为什么不听蒋委员长的命令炸掉泸定桥?”

究其原因,只有刘文辉本人心知肚明。当时的中国军阀林立,刘文辉作为一方诸侯,对蒋介石的中央集权颇为不满,甚至嗤之以鼻,根本不愿意完全听从他的号令。

川军军阀与蒋介石之间并非上下级般绝对服从,他们背后往往有帝国主义的暗中支持,各自为政,貌合神离。蒋介石虽然表面上统一了国内军阀政权,但暗流涌动,刘文辉便是其中一个与蒋介石心存芥蒂的实力派。

两人素来互不服气,要想达成一致的行动指令,难上加难。其二,刘文辉考虑到泸定桥的战略重要性。这座桥梁早年由康熙皇帝为方便藏区与汉区往来、巩固中央政权而修建,对川军而言同样至关重要。

四川地区多险要之地,开辟道路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刘文辉不愿仅仅为了阻碍红军而永久性地损失这座战略要桥。他自以为,拆除木板后红军面对万丈深渊和滔滔江水不敢贸然行进,待战事结束,这些木板还能重新铺设。

然而,他错估了红军的行军速度和战斗意志。红军的行进如闪电般迅速,尚未等川军完全反应过来,他们便已赶到泸定桥下,双方随即展开激烈的火拼。

再者,刘文辉也明显小觑了红军的力量和决心,他认为即便红军侥幸渡河成功,也无法造成大的威胁。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我们或许应该庆幸刘文辉等人的“不作为”,否则几万红军的处境将危及。

彭老总的远见

其实,刘文辉在是非曲直上也有自己的判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并拒绝发兵参与内战。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积极拥护共产党,曾担任新中国西南军区的军委副主席。

直到1965年,彭德怀同志受命负责西南地区的建设工作,故地重游来到了泸定桥。他追忆往事,对当年的战役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彭德怀指出,即使当年泸定桥真的被炸毁,红军也并非无路可走。他们完全可以从西面康定地区的河段渡过大渡河。

康定河段的水流清澈见底,水势相较于泸定桥下要平缓许多,战士们完全可以依靠游泳安全过河。彭德怀看到此情此景,不禁再次感叹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毛主席的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真实且深刻。

“看来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彭德怀在走完大渡河沿岸后,立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直言,就算川军真的把泸定桥炸了,红军依然有办法过河,因为“共产党人是打不倒的!”

飞夺泸定桥这一战,无疑关乎到红军的生死存亡,也因此成为了红军长征中的一场经典战役。时至今日,许多影视作品中依然生动地再现着这一幕:在万丈深渊之上,红军战士在炮火中攀爬着摇摇欲坠的铁索,这个画面已成为永恒的经典。

笔者以为

这一历史瞬间深刻反映了我党我军不畏艰险、敢于挑战、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它不仅展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也从侧面揭示了国民党内部的深层矛盾与对对手的战略误判。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