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最大悬念:关羽手握数万兵,为何非打江陵不要命?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自统帅大军进攻汉中,曹操则派遣夏侯渊和张郃领兵迎战。一年后,黄忠在定军山斩杀了夏侯渊,曹魏军队士气低落,陷入不利局面,最终不得不从汉中撤军。
219年,也即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占领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与此同时,关羽从江陵出发,挥师北伐,目标是襄阳和樊城,这标志着他生涯中最辉煌亦是最悲壮的战役的开始。
岁末之际,襄樊地区战火纷飞,孙权趁势派兵占领江陵。关羽得知此事后震惊不已,决定放弃对襄樊的围攻,率领部队南下。然而,在麦城以北的临沮地区,关羽的部队遭到了孙吴军队的伏击,关羽本人也被擒获并就地斩首。此时,他距离益州边境仅有短短的二十里路。
在地图上展开视野,关羽在得知江陵失守后的行军路径显得颇为费解。在这一情境下,关羽最明智的决策莫过于通过临沮,再抵达奉节,最终直接进入蜀地,与蜀汉军队会师。
关羽选择避开临沮而直奔江陵,然而局势不利,他又退守麦城。那么他为何会作出这样的战略选择呢?
【风云激荡的五年】
建安二十年,刘备稳固了益州作为根据地。孙权则按先前约定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却遭到了拒绝。愤怒之下,孙权派吕蒙向西进军,占领了长沙、桂阳和零陵三郡。刘备得知后,亲自率领援军火速前往荆州地区。
面对曹魏的军事威胁,孙刘两家迅速摒弃前嫌,展开和谈。关羽和鲁肃分别作为两家的代表,各带兵器赴会。经过协商,孙刘两家同意以湘江为界限,各自占据荆州三郡。同时,孙权也归还了先前占领的夷陵。
建安二十二年,濡须地区见证了曹魏与孙吴的激烈会战。在这场战斗中,张辽以八百勇士击败了十万敌军,其英勇之举在逍遥津一带传为佳话,更险些使吴主孙权命丧沙场。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饱受困扰。北方边境上,乌桓与鲜卑等游牧民族频繁侵扰;中原地区,耿纪与吉本发动叛乱,矛头直指许都;而在南方,宛城的侯音亦发起叛乱,对襄樊地区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在那一年,刘备派遣了所有的勇猛将领,向汉中发起进攻。在汉中,马超、黄忠、张飞和赵云四人联手出击,与夏侯渊和张郃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建安二十四年,黄忠年迈而威不减,于定军山上英勇斩杀曹军猛将夏侯渊,使得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赶赴汉中与刘备对战。然曹操的军需粮草竟被赵云、黄忠劫掠一空,军中将士因缺乏粮食而心生混乱,曹操只好下令全军撤退。
刘备在占领汉中之后,命令刘封和孟达前往上庸驻守。与此同时,他也顺利晋升为汉中王。
此刻,依照隆中对所制定的战略,“占据荆、益二州,……委派一位上将统领荆州的军队进攻宛城、洛阳,而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兵力从秦川出发……如此一来,霸业可望成就,汉室复兴在望”的宏伟计划,只剩下襄樊一带的军事行动尚未实施了。
所以,关羽在荆州发布命令,率领军队向北征战,而江陵则由刘备的妻兄糜芳负责守卫。
在襄樊之战的开端,关羽首先遭受了庞德的箭伤,经历了一次挫折。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在八月份的时候,关羽巧妙地利用了持续的大雨,以水攻的方式淹没了敌军七军,成功俘虏了于禁,并斩杀了庞德,最终将三万曹军全部歼灭。这一系列的胜利使得关羽的威名在短时间内传遍了整个华夏。
在军事领域,刘备集团此时已攀至巅峰。刘备亲自率领庞大军队,在汉中地区积极备战,磨砺武器,喂饱战马,意图翻越秦岭,进驻渭河谷地,进而夺取长安。
关羽在荆州方向的胜利似乎已近在咫尺,一旦他拿下襄樊,便能向北顺势攻下宛城和洛阳,最终与刘备的军队在中国地势的二、三阶梯分界线上会师。
然而,一场针对关羽的精心策划的歼灭战已悄然铺开。关羽将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被曹魏和孙吴的联军所困,从而在自己最为辉煌的瞬间,迎来生命的终结。
【曹魏孙吴联手剿杀关羽】
孙权目睹刘备军事集团在汉中和荆州的胜利后大为震惊,这一连串的胜果使得长久以来孙刘两家的联盟,以及共同抵抗曹操的战略,瞬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如果关羽成功赢得襄樊之战,并掌握襄阳与樊城的领土,那么刘备集团将占据荆州的整个北部地区。长江的上游和中游地区也将落入刘备的手中,使其军队能够随时顺流而下,深入孙吴的领土。
在这种情形下,孙吴势力在曹、刘、孙三大势力中,其实力最为不济,且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亦是最为险恶。
在政权存亡的紧要关头,孙刘联盟的战略布局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当前的时局变化。正因如此,孙权开始萌生攻击关羽的意图。
尽管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诞生,但随后的几年里,刘备集团的一系列行为却令孙权心生不满。
荆州被占而不归还;孙刘两家联姻却关系紧张;刘备更是撇下孙权,独自占据益州;进军汉中时也未与孙权商量。最令孙权愤怒的是,关羽不仅拒绝将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还对孙权出言不逊,称之为“犬”。
尽管孙权的实力尚未达到鼎盛,但他仍是一方霸主,关羽的傲慢行为自然无法被他容忍。无论是为了公义还是私仇,孙权都找到了向关羽发起进攻的借口。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孙权私下致函曹操,暗示联手征讨关羽。曹操闻讯后欣喜异常,随即派遣已完成防务的徐晃率领援军增援襄樊,与孙吴军队并肩作战。
曹操和孙权虽结为同盟,但彼此间却各有算计。曹操暗中授意曹仁,故意将孙权欲讨伐关羽的密信走漏给关羽,意在促使关羽自觉从襄樊撤军,以达成其战略目的。
关羽听闻消息后,心生疑虑,没有立即调转马头南下,而是希望趁胜追击,一举攻克襄阳和樊城。虽然关羽并非毫无准备,他尝试联系驻守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期望他们出兵增援。然而,关羽的请求却遭到了刘封和孟达的拒绝。
在闰十月的时节,孙权率领军队向西进军,从而揭开了江陵之战的序幕。在这场战役中,主将吕蒙以智谋为先,采取隐蔽行动,渡过长江并占领了公安和南郡。随后,刘备集团的守将傅士仁、糜芳在战斗压力下选择投降于孙权。
获悉此情报后,曹操决定为徐晃加强兵力,增派了十二个营的士兵。凭借这股新注入的战斗力,徐晃与关羽展开激战,并最终成功击溃关羽的部队,从而解除了关羽对襄阳和樊城的围攻。
在十一月的时候,江陵被孙权的军队全面占领,关羽的根据地沦陷。关羽大为震惊,急忙率领军队向南撤退。在此时,关羽前往临沮的通道仍然畅通。临沮距离益州只有二十里,关羽可以选择抄近路前往奉节,再通过白帝城进入益州地区。
尽管如此,关羽作为地方的指挥官,并未采纳此种策略,反而致力于重夺江陵,以稳固刘备军事集团在荆州的领土。
尽管关羽手握数万雄兵,实力足以与东吴抗衡,发起一场大战,这或许正是他选择南下江陵,而非退守益州的关键所在。
然而,关羽的处境此时已是岌岌可危。曹魏的军队虎视眈眈于北,而吕蒙与陆逊则分别占据江陵与夷陵,对关羽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
吕蒙以江陵为据点,诱导刘备集团士兵的家属撰写家书,寄送给随关羽征战的战士。信中极力宣扬吕蒙在江陵所展现的仁慈与正义。当时,关羽的北伐战役已拖延近载,士兵们对家乡的思念日益加深。在收到来自江陵的家书后,士兵们的战斗意志荡然无存,纷纷选择逃离战场。
眼见局势不利,关羽被迫率领残兵逃入麦城,寄望于以城为据点坚守,期待益州的援军到来。
【关羽为何选择了麦城作为固守待援之地】
关羽选择麦城作为坚守等待援军的阵地,是因为他对地理环境的深思熟虑。撇开江陵、公安等大型城池不谈,麦城在江陵附近堪称一个地理位置险峻、城池坚固的据点。
经过对麦城古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考古学家得出结论,三国时期的麦城是一处占地约六万平方米、城墙高大坚固的遗址。
麦城位于江陵的前线,背后则是夷陵,只要穿越夷陵,便可抵达奉节,进而深入益州,其战略地位得天独厚,既可以主动出击,也能够稳固防守。正因如此,关羽决定在麦城驻扎,这无疑是在不利形势中做出的最为明智的选择。
尽管如此,关羽似乎仍然对己方的军事实力抱有过于乐观的估计。没过多久,陆逊便占领了夷陵,关羽的退路被截断。加之城内粮食短缺,士兵纷纷逃离,关羽的实力迅速削弱。
关羽在麦城之围中企图以诈降之计迷惑孙吴,却被吴范识破。吕蒙迅速反应,派潘璋截断关羽逃往益州之路。关羽对此一无所知,刚离开麦城不久即被潘璋俘虏。
在公元220年1月,也即建安二十四年腊月之际,关羽被擒后随即被斩首。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军事力量被孙权彻底清除。至此,孙吴的领土扩张至荆州中部,势力达到了顶峰。
建安二十五年,吕蒙因病离世,孙吴军权由陆逊继任。次年,刘备自立为帝,随后因复仇之念,决定挥师向东。然而,在出征之前,他痛失三弟张飞,这无疑是一个不祥的预兆。
尽管刘备执意如此,最终还是在夷陵被陆逊打败,经过连续两场战败,他多年累积的军事力量大幅削弱。
经过两年的时光流转,刘备在白帝城辞世,蜀汉随即迎来了诸葛亮的领导时代。
重新审视襄樊至江陵之战的局势,可见关羽在江陵失陷后,并未立即进军益州,这背后必然有其深远的考量。
首先,关羽当前掌握的兵力仍有数万之众,足以与孙吴抗衡。其次,他认为通过夷陵通道,能够获得益州方面的额外支援。
由此,关羽多次率领军队在江陵以北地区辗转征战,力图收复江陵,以维护刘备集团在荆州地区的军事据点。
尽管关羽有着宏伟的设想,但在接连发生的事件影响下,这些设想终究未能实现,他不得不选择退守至相对安全的麦城。然而,麦城并非长久之计,面对短期内难以得到援军的困境,关羽毅然决定冒险突围,寻求退往益州的可能……
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后一个决策,而这个决策却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军事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