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F-15、F-16成功控制忠诚僚机,中国能否后来居上?

最近,美国空军在佛罗里达州埃格林空军基地的演习中,F-15E“攻击鹰”和F-16C“战隼”飞行员通过加密数据链,远程操控两架XQ-58A“女武神”无人机完成模拟空对空战斗。
这场试验标志着有人-无人协同作战进入实战化阶段,F-15E的APG-82雷达与XQ-58A的模块化载荷(544公斤精确制导武器)结合,使传统战机摇身变为指挥节点。
XQ-58A“女武神”采用梯形机身和V形尾翼设计,雷达反射面积虽不及中国攻击-11的0.005平方米,但隐身性能仍优于传统察打一体无人机。其0.85马赫的最高速度、13700米升限和5556公里航程,配合火箭辅助发射与降落伞回收技术,可在前沿基地灵活部署。
更关键的是,200万至650万美元的单价使其成为“可消耗”资产,适合执行高风险侦察或电子战任务。在战术层面,F-15E飞行员通过Link-16数据链实时接收XQ-58A的战场数据,利用人机界面动态调整战术。
例如在模拟交战中,无人机可前出至敌方防空圈边缘,通过AIM-120导弹模型实施佯攻,吸引敌方火力的同时为F-15E提供目标坐标。这种分布式指挥模式减少了对E-3预警机的依赖,使传统战机的作战寿命延长10-15年,同时为美国下一代空中优势计划(NGAD)积累技术经验。
相比之下,中国在忠诚僚机领域已展现出独特路径。2024年珠海航展亮相的飞鸿FH-97A无人机,不仅具备航母弹射能力,还可通过预配置任务样例实现高度自主作战。其内置弹舱可携带4枚雷石-6滑翔炸弹,配合北斗导航与歼-20的实时修正,对地攻击精度达CEP≤3米。
更值得关注的是,歼-20S双座型已完成与攻击-11的协同测试,在模拟台海冲突中,即便刻意降低雷达性能,仍以95%胜率压制F-22。
歼-20S的双座分工设计堪称关键突破:前座飞行员专注空战机动,后座武器系统官(WSO)通过21英寸触控屏同时指挥6架攻击-11。这种“1+6”编队模式下,无人机可分别执行电子干扰(形成80公里电磁压制走廊)、目标指示(探测距离450公里的AESA雷达)和诱饵任务(模拟歼-20雷达信号吸引敌方导弹)。
试验数据显示,从发现目标到完成攻击准备仅需90秒,效率是传统编队的3倍。在技术层面,中国攻击-11的飞翼布局和超材料蒙皮赋予其天然隐身优势,而美国XQ-58A仍需依赖吸波涂层。
更重要的是,歼-20S的第二代分布式孔径系统(DAS 2.0)可实现360°无死角态势感知,配合高速数据链(通信延迟≤20毫秒),能将战场信息同步至后方指挥中心。
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使中国在南海等前沿区域的部署灵活性远超美军现有方案。地缘政治视角下,美国此次试验被视为对印太地区的战略威慑。XQ-58A的低成本特性使其可在争议空域密集部署,通过分散敌方火力保护F-35等高价值资产。
但中国通过歼-20S+攻击-11组合,已构建起“穿透式制空”能力——攻击-11可率先突破敌方防空网,为歼-20开辟安全通道,这种“前锋-主力”战术在模拟测试中展现出对传统空战规则的颠覆。
当前,中美在忠诚僚机领域的竞争聚焦于三大核心技术:一是人工智能算法的自主性(美国Skyborg项目已实现无人机自主规避导弹),二是数据链的抗干扰能力(中国采用量子加密技术提升安全性),三是无人机的多任务弹性(美国YFQ-44A侧重制空,中国攻击-11兼顾电子战与对地打击)。
从现有进展看,中国在隐身性能与协同指挥效率上已建立优势,而美国则在AI决策速度(200毫秒任务重规划)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上保持领先。
中国正同步推进“可消耗”与“高端隐身”双轨策略:一方面研发类似XQ-58A的低成本无人机(如FH-97A),另一方面通过攻击-11探索高隐身突防路径。这种技术冗余设计,使其在面对高强度冲突时可灵活切换战术。
反观美国,其CCA项目虽规划部署1000架无人机,但2500万至3000万美元的单价仍限制了大规模应用。随着空战形态向“有人-无人协同”加速演进,中美竞争的胜负手已不仅限于装备性能,更在于体系整合能力。
中国通过歼-20S的双座设计和攻击-11的实战部署,正在构建“指挥-侦察-打击”一体化网络;而美国则试图通过Skyborg项目的AI算法和YFQ系列无人机的模块化设计,维持技术代差。这场技术博弈的结果,或将决定未来20年亚太空域的力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