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得那么好,为何轮到他打仗时,却一败涂地

少年时期,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正式的图书便是彩绘版的《三国演义》,吸引我的是那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一部三国,可以说是囊括万千,总会忍不住赞叹作者的神来之笔。可作为三国的作者,罗贯中确实曾经参与过打仗,但是和书中的运筹帷幄不同,虽然他写三国演义写得这么精彩,可轮到他自己,却选了张士诚而不是朱元璋,以至于一败涂地。

罗贯中出生在元朝末期的山西太原,父亲是丝绸商人,因为家境富裕,父亲也很重视他的教育。从罗贯中7岁那年,父亲就把他送到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罗贯中聪慧灵敏,小小年纪已经是众人眼中的大才子。

罗贯中14岁那年母亲病逝,没娘的孩子命苦,为此他曾经伤心郁闷了好久。父亲见此不忍心他意志消沉,借着教他做生意的由头,带他开始在苏杭两地游历,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罗贯中的知识和阅历都有所增长。

这段时间,罗贯中通过游历充分体会到了民间疾苦,也增加了自己的阅历,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他结交了无数江湖好友,还给自己取了一个“湖海散人”的称号。

而此时正是元朝末年,官吏贪污剥削现象愈发严重,加上当时黄河决堤,洪水泛滥,江淮地区又大旱,百姓们颗粒无收。接二连三的无情灾害,更是把不堪重负的元朝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就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里,起义军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纷纷自立为王,各地的反元斗争风起云涌。在当时的起义军中,最受瞩目的就是江北的朱元璋、江西的陈友谅以及江南地区的张士诚。

史料记载,罗贯中“有志图王”,怀有创建一番事业的远大抱负,于是决定加入起义军。因为他所处苏杭,而当时割据江苏一带的张士诚正在招揽人才,于是罗贯中便成了张士诚的一员幕僚。

不过,当时的张士诚势力虽然强大,但此人是盐贩子出身,所占之地,也大多是富庶烟华之地,胸无大志,只图偏安享乐,每天在家里饮宴作乐,不理政务,对将领的糜烂生活更是视而不见。罗贯中在加入张士诚的队伍以后,也曾对此警惕担忧,但却无能为力。

张士诚在罗贯中的建议下,曾经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罗贯中本以为会跟着张士诚成就一番事业时。没想到,这一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军俘虏,张士诚竟然直接投降了。

张士诚在投降后,更是贪图享乐。可是罗贯中还是对张士诚心存一点希望的,毕竟自己选的主公,无论如何他也想跟下去。

罗贯中一直认为元朝已经是大厦将来倾,肯定会覆灭,到时候自己的主公张士诚还会起兵,自己也会还有用武之地。

果不其然,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看到元朝快完了,于是又准备起兵,再次称王。

张士诚想快速称王,可罗贯中熟读史书,于是劝说张士诚要缓称王,先不去追求王侯之类的虚名,先迅速巩固自己的实力,等待时机,才有争霸天下的资本。

罗贯中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胆识和谋略不是寻常迂腐书生可以比的。但是可惜张士诚不听,还把罗贯中给臭骂一顿。

和很多清醒的幕僚们一样,在一次次的失望后,心灰意冷的罗贯中对张士诚彻底失去了信心,一气之下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张士诚。

张士诚这个主公是没办法再跟了,可再去选择其他主公又显得自己很小人,而且元朝那边更容不下他,无奈之下,罗贯中只能选择退隐江湖。

离开了张士诚以后,罗贯中的日子过得并不滋润,在清源《罗氏家谱》中记载,罗贯中为了糊口,甚至曾经“开卦肆”,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

对于罗贯中来说,虽然归隐了,可却曾经郁闷了好一阵子,因为古代士人的最高志向是做帝王之师,他一生有志于拯救乱世,也曾有过凌云壮志,可惜才不获展。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看得很清楚。他知道各地势力此消彼长,但是总会有位“真主”将会平定四方,一统天下。

后来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和陈友谅,接着又陆续横扫各路诸侯,开始了中原的统一战争,并灭掉了元朝。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至此,元朝灭亡,从此开始了明朝的统治。当朱元璋成为了一统天下的“真主”,是罗贯中不想接受但必须接受的事实。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曾经令各省连试三年,罗贯中心中也曾有过不甘,他也曾想过考取功名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他曾经当过张士诚的幕僚,曾经和朱元璋为敌,不得不放弃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

这时,罗贯中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他开始有了写三国小说的想法。

三国鼎立和元末明初这两个时代虽然相隔一千余年,却可以抽象出极为相似的历史进程。“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打开《三国演义》的第一句话便是这句,罗贯中之所以开头写这句,是因为在罗贯中写这部小说时,正是大战乱刚结束不久。

罗贯中之所以选择三国故事为创作题材,正是因为他本人就生活在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之中,并亲眼看到了国家是怎样地陷于分裂,然后又逐步地走向统一。

在此基础上,罗贯中结合自己在战乱中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积累,和行军打仗的经验,再把三国时期的故事进行改编,才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本巨作,也就是《三国演义》的原型。

很多人现在看到《三国演义》时会好奇罗贯中在书里面写的这么精彩,为何本人却在战场一败涂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罗贯中并不是凭空写出来《三国演义》的。

因为但凡历史小说,都离不开历史事实和艺术两个元素。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据正史,采小说”,可以说是七分有史料记载的实事,三分虚构,罗贯中写小说主要是以晋朝陈寿的《三国志》为史实基础的,还有的来自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所引的《曹瞒传》《汉晋春秋》等稗史。

而除了史料以外,有些大多是艺术上的加工。因为自从宋元以来,民间流行说三国故事,话本零星散乱,但却已经确定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框架,罗贯中写得毕竟是小说,好看才是王道,他的工作主要是使这个框架的内容变得更加充实丰满,情节发展更合理,人物性格刻画的更鲜明点。

比如“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孙刘联姻”等精彩的片段,都有史书详略不同的依据。而像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七擒孟获”,虽然史书记载少,但是也都突显了人物性格。

罗贯中正是本着“七实三虚”的原则进行加工创作,七分史料,三分虚构,罗贯中把真实史料和民间传说结合在了一起,可以说是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源于传说又高于传说。把历史和民间故事结合,再加上他的再创作,终于才孕育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所以说,罗贯中擅长的是收集史料和用小说手法,哪怕自己行军打仗不在行,依然没有影响。如果让罗贯中自己凭空设计,恐怕他们也不会想到如此丰富的历史内容。

根据专家考证,《三国演义》只有五分之一是虚构的,罗贯中能用五分之四的史料,凭自己创作,才华和功力确实有过人之处。

虽然是借鉴史料,可不得不承认,罗贯中还是有两把刷子的,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那段,虽然着墨不多,可还是能看出罗贯中深厚的语言功底。

值得一提的是,罗贯中还在《三国演义》中通过大量虚构加工重塑了赵云的形象,使赵云成为了一个战功卓著、名震天下的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让赵云成为后人心目中无比敬爱的良将典范和偶像。

因为历史上的赵云就是天性耿介,因仗义执言而长期遭到冷遇,功名不显,并不得志,这和罗贯中的性情经历很相似这也许是罗贯中对自我内心的救赎,更是对理想的追慕。

1400年,罗贯中在卢陵逝世,享年70岁。

时势造英雄,罗贯中因为选错了主公,无用武之地,只能沦为平庸。但是他的文字流传于世,以《三国演义》得享大名彪炳文学史册,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呢?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