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方关键矿产反制,西方三国宣布大幅增产锗,同时俄方表态将优先满足本国需求
面对中方关键矿产反制,西方三国宣布大幅增产锗,同时俄方表态将优先满足本国需求
2023年7月3日,中国商务部门与海关当局共同发布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公告,宣布自8月1日起,对镓和锗这两种关键半导体原材料实施出口许可管理。
这一政策的出台在国际贸易领域引发了广泛波动,打破了以往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技术封锁格局。
过去,针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出口限制多由欧美国家发起,如今中国采取的反制措施让许多观察者感到意外,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此举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的讨论。
从全球市场分布来看,中国在锗资源的供应中占据了约六成的份额,是全球精炼锗产品的主要来源地。
而在镓元素的供应方面,中国的地位更为突出,全球超过八成的镓材料都产自中国。
这项出口管制政策精准地针对了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对美国等高度依赖进口这些材料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直接压力。
尽管美国政府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紧张情绪,外界也未观察到其采取大规模应对措施,但这一平静反应背后有其深层原因。
美国本土实际上蕴藏着全球约45%的锗#秋季图文激励计划#资源储量,资源基础相当可观。
然而该国的锗矿开采活动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全面停止,所有相关矿井均已关闭。
若要重新启动这些矿产资源开发,不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产业链重建,预计至少需耗费一到两年时间,还面临着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现实困境。
在中国宣布出口管制措施后,国际社会迅速作出了一系列反应。
俄罗斯、比利时与加拿大三国率先表态,陆续公布了各自增加锗金属产量的具体计划。
其中俄罗斯的反应最为迅速,其国有罗斯特克集团在2023年7月初便公开发布了增产声明。
该集团明确表示增产计划主要着眼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因为俄罗斯此前长期依赖从中国进口锗产品。
随着中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实施,俄罗斯原有的进口渠道受到了显著影响。
俄罗斯境内蕴藏的锗资源约占全球总量的十分之一,这一比例本身已相当可观。
然而,该国的锗开采与加工规模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难以充分满足国内需求。
近期,俄罗斯政府决定大幅提升锗金属的产量,重点保障本国半导体产业与国防军工领域的供应安全。
这一战略调整旨在构建完整的本土供应链,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
从国际贸易数据观察,自2023年起中国已成为俄罗斯进口镓和锗产品的唯一海外来源。
但俄罗斯自身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储备,特别是在西伯利亚等地区的矿床具备巨大开发潜力。
根据最新规划,增产后的锗产量预计不仅能填补国内市场需求缺口,还可能产生部分富余产能。
这些剩余产品未来或可转向欧洲市场进行出口贸易,创造新的外汇收入来源。
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此次产业调整也反映出其在特殊国际环境下的战略考量。
面对西方国家的持续制裁,俄罗斯正加速推进关键矿产资源的自主可控进程。
这种发展路径既体现了应对现实困境的务实选择,也展现出构建独立工业体系的决心。
在比利时工业领域,优美科集团扮演着核心角色,其总部位于奥伦,长期以来在全球锗元素的回收与精炼环节占据领先地位。
随着2023年中国实施出口管制措施,该公司迅速采取应对策略,于2024年5月与刚果的STL公司达成长期战略合作,致力于从大山矿区的废弃物料中提取锗资源,首批回收原料已顺利运抵比利时进行深度加工处理。
2025年3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将优美科的两个锗相关项目纳入重点支持名单,其中一项聚焦于提升精炼工艺水平,另一项则着力强化回收产业链的完整性,两项目总投资规模可观,核心目标是在2025年年底前显著提升欧洲本土锗资源的自给水平。
优美科原本已具备成熟生产4英寸、6英寸及8英寸锗晶圆的能力,通过本轮扩产计划,其总体产能预计将实现倍增,从原有约90万片的基准跃升至更高层次。
该公司采用先进技术从锌冶炼残渣及废弃太阳能组件中高效提取锗元素,其回收工艺稳定可靠,资源转化率保持行业高位,此举不仅有效弥补了中国管制政策造成的供应缺口,同时有力助推了欧盟整体的绿色能源转型进程。
根据欧盟官方统计,2024年区域内锗资源需求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在光纤通信与红外探测设备制造领域应用激增,优美科的产业布局精准契合市场趋势,为欧洲降低对单一供应源的依赖度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加拿大矿业领域,泰克资源公司作为锗金属供应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展现出显著的战略动向。
2025年6月20日,该公司对外披露了一项计划,正在评估扩大锗金属生产规模的可行性,同时与联邦政府就财政援助事宜展开密切沟通。
作为北美锗市场的主要供应方,泰克资源长期从阿拉斯加州红狗矿区的锌矿开采过程中回收锗元素,其核心冶炼设施设立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特雷尔工业基地。
进入2025年9月,泰克资源与跨国矿业巨头盎格鲁美国公司达成战略合并协议,这项合作显著增强了包括锗在内的关键矿产资源开发能力。
根据合并协议内容,双方将共同投入7500万美元专项资金,用于开发新型矿山项目并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技术升级。
加拿大联邦政府对此次产业整合表现出积极支持态度,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推动行业发展,这主要源于锗材料在半导体制造领域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市场进口的锗氧化物中有约五分之一来自加拿大供应商,这种稳定的贸易关系强化了两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合作基础。
泰克资源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在2025年年底前实现锗产量的显著提升,以此保障北美地区市场的稳定供应,缓解因中国出口管制政策可能引发的供应紧张。
通过此次战略整合,泰克资源构建了从矿山开采到精炼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有效完善了北美地区锗金属的供应链体系。
这种垂直整合的产业模式显著增强了美国在关键矿产资源领域的自主供应能力,降低了对外依赖风险。
这些国家提升锗产量的举措,表面上似乎是对中国限制政策的有效应对,但实际上情况远非如此简单。
自2023年8月中国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后,相关金属的对外贸易数据便呈现出断崖式下跌态势。
在管制措施生效的首个月份,锗和镓的出口规模几乎降至冰点,与同年7月相比出现了极为显著的回落。
截至2024年12月3日,中国进一步收紧了贸易政策,全面停止向美国出口镓、锗及锑等关键矿产资源。
今年前10个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美相关矿产品出口记录始终保持空白状态。
进入2025年2月,中国又将钨、铟等五种重要金属纳入出口管制清单,这一系列举措给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带来了持续压力。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最新研究报告,若中国彻底中断这些关键材料的供应,可能将导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约31亿美元。
这种经济损失主要源于半导体制造环节遭遇的原材料短缺困境。
在半导体制造领域,锗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晶体管制造和各类光电器件的生产流程。
而镓元素则是制造化合物半导体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料。
这些关键材料的供应紧张,已经开始对智能手机、汽车制造及国防工业等多个重要领域产生连锁反应。
然而,三国在提升锗产量方面仍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
俄罗斯的产能增长主要将用于满足其国内需求,可供出口的份额较为有限,因为该国优先保障国防工业的需要,剩余部分可能流向欧洲市场,但整体规模难以弥补中国原先的供应缺口。
比利时优美科公司主要依赖回收技术来增加供给,预计到2025年其回收原料占比将超过总产能的一半,但该模式的发展受制于废料收集体系的完善程度。
虽然该公司与刚果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当地开采条件复杂、作业难度较大,导致整体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加拿大泰克资源公司的扩产计划需要通过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程序,新矿区的勘探开发工作也需要较长的准备周期。
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该企业在短期内的产能释放速度,使得实际产量增长幅度受限。
根据行业预测,到2025年全球锗需求量预计将突破180吨,其中光纤通信和红外光学应用将成为主要需求驱动力。
在中国调整出口政策、转向加强战略储备的背景下,其他国家和地区需要从零开始构建完整的锗产业链。
早在中国实施半导体行业管制政策之后,巴西、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就迅速表明了立场,积极邀请全球半导体企业将生产线迁移至本国境内。
巴西在2023年下半年公开提出,凭借其国内蕴藏量巨大的矿产资源,能够为半导体制造商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支持,同时具备吸引工厂落地的区位条件。
作为南美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巴西与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相对有限,然而在公共安全治理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方面,仍与中国存在显著差距。
印度方面随即做出响应,强调其拥有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和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产业,特别是在硅谷地区活跃着众多印度裔技术人才。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该国生产的半导体产品在行业内的质量评价普遍不高,且目前承接的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基础性生产环节。
马来西亚则着重展示了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不仅掌握着马六甲海峡这一国际航运要道的管理权限,还拥有相当成熟的制造业体系,能够有效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消费市场。
根据2024年公布的行业调查数据,虽然部分外资企业开始对搬迁生产设施进行可行性评估,但绝大多数厂商仍处于谨慎观望状态。
这种迟疑态度主要源于中国已建立的完整半导体产业链条,任何搬迁决策都将面临高昂的转移成本与运营风险。
至2025年8月,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发布专题报告指出,拉丁美洲地区包括巴西在内的国家确实存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潜在机会。
但该报告同时强调,半导体产业的规模化扩张需要持续投入巨额资金与尖端技术支持,短期内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规模。
然而,中国所采取的反制措施真的被成功化解了吗?
虽然从表面上看,多国联合增产缓解了部分市场供应短缺,全球供应链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但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反而更加牢固。
全球已探明的稀土储量中,中国所占比例低于四成,但中国掌握了全球独一无二的稀土加工技术体系。
稀土开采相对简单,而中国构建了从开采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2025年4月,为回应美国加征关税的举措,中国宣布对七种关键稀土实施出口管控。
这一政策立竿见影,5月份稀土出口总量较此前大幅下滑七成以上,相关磁铁出口量也缩减至区区120万公斤。
面对这一局面,欧美各国加紧推动本土稀土生产计划。
然而,稀土精炼过程技术门槛极高,且需要承担巨大的环保治理成本。
倘若中国真正收紧稀土供应,其他国家将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
这种局面将导致半导体产业从原材料端就陷入停滞。
根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26年,芯片制造业可能面临生产延误和成本攀升的双重压力,最终对全球经济运行造成连锁反应。
这场全球矿业格局的变动,实际上映射出大国之间围绕资源展开的复杂博弈。
从2023年开始,西方国家明显加快了对关键矿产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建设。
欧盟在战略项目筛选上展现出系统性的布局,美国则通过大规模补贴扶持本土矿业企业的发展。
面对这种形势,中国凭借精准的资源战略部署,促使各国不得不重新评估供应链风险分布。
俄罗斯在资源出口上更注重自身安全保障,比利时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加拿大则积极推进矿业产能扩张计划。
尽管各国都在调整战略方向,但从全球资源供应格局来看,中国在多个关键矿产领域仍占据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位置。
到2025年第三季度,主要矿产价格逐渐趋于平稳,全球供应链多元化进程持续深化。
不过,此前的阶段性供应中断确实对部分制造业领域造成了实质性影响。
为降低对外依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大资源回收技术的研发投入。
从长期发展来看,中国在稀土冶炼分离等核心技术领域仍保持着显著优势。
其他国家的相关产业想要实现技术突破和产能提升,预计还需要数年的持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