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方舟开进沙漠,这个男装品牌的环保,不止是口号
讲真,当“可持续”这三个字快被时尚圈盘出包浆,变成一种印在吊牌上、喊在发布会里的“政治正确”时,我基本上已经免疫了。
又一个品牌要讲环保故事了?
行吧,看看这次的剧本是啥,是用了什么回收塑料瓶,还是捐了几棵象征性的小树苗?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我们早就看透了,很多时候,这不过是资本精心编排的一场“绿色大戏”,台上的角儿演得卖力,台下的看客心知肚明。
所以,当我听说有个中国男装品牌,直接把一座艺术馆,一座闪着金属光泽、状如方舟的庞然大物,给“空投”到了腾格里沙漠腹地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嚯,这哥们儿玩得挺大啊。
这是行为艺术,还是钱烧得慌?
这事儿的主角,叫DIKENI迪柯尼。
一个在中国高端男装这片不算风平浪静的海域里,一直闷声潜行,不怎么爱在浪尖上跳舞的牌子。
他们把这场沙漠里的奇观,称作“方舟艺术馆”和“容系列同心之旅”。
听起来玄乎,但你把那画面在脑子里过一遍:无垠的黄沙之上,一座巨大的镜面装置,反射着天空、沙漠和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像一艘搁浅在时间之外的星际飞船。
这玩意儿,与其说是一场发布会,不如说是一次对所有人的灵魂拷问:在这片快要被遗忘的土地上,时尚能干嘛?
除了制造更多的欲望和废弃物,还能留下点什么?
坦白说,时尚圈最擅长的就是制造“奇观”,用转瞬即逝的美,换取社交媒体上的一片惊叹。
但DIKENI这艘“方舟”,似乎想停泊得更久一些。
它不是孤立的。
你得把时间线往前倒,倒回2021年,那时候他们就已经牵手中国绿化基金会,在阿拉善搞“沙漠锁边林”了。
这事儿没怎么上热搜,就像一个老实人,只会埋头干活,不懂得吆喝。
现在,他们又甩出一个“沙漠绿洲”五年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种下13万棵树。
这就有点意思了。
一个品牌的公关活动,通常是追求短期曝光的“闪电战”,恨不得今天投钱明天就看到热搜第一。
但种树,是典型的“持久战”,是需要用年、甚至十年为单位来计算回报的苦差事。
把这两件事连起来看,腾格里沙漠里的那艘“方舟”,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炫技的舞台背景了。
它成了一个宣言,一个坐标。
它告诉你,我今天站在这里,不是心血lareichao,而是因为我过去几年,一直在为这片土地做着什么。
这艘船,是用一棵棵梭梭树的根,从地底下给“焊”住的。
这才是真正的高手过招。
当别人还在第一层,把“可持续”当成一件时髦外衣,穿上秀一圈就脱掉时,DIKENI已经把它做成了自己的内胆,甚至是皮肤。
他们那个核心产品线,叫“容RONG系列”,这个名字就玩了手绝妙的文字游戏。
它不是我们以为的羊“绒”的“绒”,而是“包容”的“容”。
一个字,就把格局打开了。
这背后是品牌创始人郑雪芬女士的哲学:“服装不应只有外表,更应有灵魂”。
“容”,是包容多元的审美,是关爱自然与社会,是品牌与世界对话的一种姿态。
这就把一件衣服,从一个消费品,提升到了一个价值观载体的层面。
你穿上它,不仅仅是为了蔽体或好看,你是在用自己的身体,为一种理念投票。
当然,光有理念是虚的,最后还得看东西。
这“容系列”到底硬核在哪?
我扒了扒他们的用料,发现这帮人简直是一群偏执的“材料学家”。
就说羊绒吧,他们直接冲到了羊绒界的“珠穆朗玛峰”——阿拉善。
那地方昼夜温差极大,环境严苛,才养得出纤维细到变态的顶级山羊绒。
DIKENI甚至引入了拿过LoroPiana年度最佳羊绒大奖的金奖羊绒,纤维平均细度只有14微米左右。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你摸上去,感觉不像在摸一件衣服,而像在触摸一团云。
他们还搞出个“云感丝羊绒”,把6A级的桑蚕丝和阿拉善羊绒混纺,这不就是给精英男士们准备的“战袍”吗?
既有奢品的质感,又传递着一种“长期主义”的信号——好东西,要用很久,要珍惜。
再说羽绒,更是把“人道主义”刻在了骨子里。
比如那个被称作“羽绒界宝石”的冰岛雁鸭绒,全程是靠人手工去鸟巢里一点点收集的,绝对不惊扰雁鸭的正常生活。
还有匈牙利霍尔多巴吉的白金鹅绒,清洁度高达1000mm,每一朵绒都饱满得不像话,还配了个叫DOWN PLUS的可追溯系统,让你清清楚楚知道,你身上的温暖,来自何方,是否“清白”。
这种对“善”的追求,甚至延伸到了科技面料。
他们用的意大利OLMETEX®面料,实现了防水防污防风,但牛就牛在,它采用了无特氟龙涂层工艺。
我们都知道特氟龙这玩意儿生产过程中可能对臭氧层不那么友好。
DIKENI的选择,等于是在告诉业界:别再说功能性和环保是死对头了,成年人不做选择题,技术到位了,我全都要。
设计的逻辑也一脉相承。
一件卫衣羽绒,模糊了内搭和外套的界限;一件三合一羽绒服,能拆出三种穿法,横跨好几个季节。
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买少点,买精点,用久点。
这简直是在革消费主义的命。
它在不动声色地改变你的消费习惯,让你从“喜新厌旧”的怪圈里跳出来,回归到“物尽其用”的朴素哲学。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更高级的营销叙事吗?
把环保和奢侈品绑定,卖给那些有钱又有“精神追求”的人。
没错,你可以这么理解。
但这恰恰是它的高明之处。
奢侈品的本质,从来就不是满足刚需,而是贩卖梦想和认同感。
当下的中国精英消费者,早就过了那个靠大Logo来证明自己的阶段了。
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彰显自己品味、智慧和“社会责任感”的消费。
DIKENI做的,就是精准地递上了这份答案。
它在说:你看,你选择了我,不代表你只是个有钱的土豪,你是一个懂得欣赏顶级工艺、同时又心怀天下的现代君子。
这件衣服,成了你的社交名片,无声地诉说着你的价值观。
所以,回到腾格里沙漠那艘孤独的方舟。
它不是一场秀,它是一个精神图腾。
它把DIKENI过去做的所有事——种树、用人道材料、做环保设计——全部浓缩成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
它让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善意”,变得具体、可感、甚至震撼。
中国的高端品牌,一直在泥潭里摸爬滚打,试图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是复刻西方的经典,还是沉迷于国潮的符号?
DIKENI似乎给出了第三种答案:向内扎根,向善而行。
把东方的哲学智慧“有容乃大”,和普世的“可持续”价值观做一次漂亮的融合。
这不再是简单的“中国制造”,而是蕴含着“中国思考”的创造。
这盘棋,下得很大,也很慢。
但或许,真正的奢侈,本就该是时间的产物,是耐心和坚持的结晶。
就像沙漠里的一棵树,你得等,等它把根扎得足够深,才能看到那一抹绿意。
DIKENI,似乎已经找到了那片属于自己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