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定都琅琊,最后被楚灭时,琅琊的下场如何?
越国定都琅琊,最后被楚灭时,琅琊的下场如何?
在春秋战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越国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称霸,并为了进一步谋求在中原地区的霸权,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国都北迁至琅琊(今山东青岛市琅琊台一带)。然而,当越国最终被楚国所灭时,琅琊这座曾经的都城,其命运又是如何?
春秋后期的形势
越国迁都琅琊:霸业的象征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军北上,在笠泽之战中大败吴军,最终攻破姑苏城,灭亡了吴国。此后,勾践继续北进,在徐州与齐、晋等诸侯会盟,正式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任霸主。
越国
为了更好地控制北部地区并与中原各国进行交流,勾践将都城从传统的会稽(今浙江绍兴)迁到了琅琊。琅琊地处海滨,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成为越国对外展示实力和进行政治军事扩张的重要前沿基地。
然而,琅琊作为越国都城的时间并不长。由于越国国内的政治动荡和统治阶层的内斗,越王翳在位时,为了躲避内乱,又将国都迁回了吴地(今江苏苏州)。琅琊的都城地位因此而结束。
秦代遗址
越国灭亡:琅琊的另一条路
公元前306年,楚国在楚威王的统治下日益强大。楚军大举进攻越国,最终攻破越都,杀越王无疆,越国就此灭亡。然而,此时的越都早已不在琅琊,而是在吴地。因此,当楚国灭亡越国时,琅琊的下场并不是像越国都城那样被攻破或摧毁。
楚灭越后:琅琊的重生
楚灭越后,琅琊并没有因此沉沦。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琅琊依然保持了它的战略和经济价值。许多越人也选择从海上迁回南方。
此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在琅琊修建了著名的琅琊台,并刻石纪功,以彰显其丰功伟绩。秦始皇还多次东巡至此,并派徐福从琅琊出海求仙。在秦汉时期,琅琊被设为郡治,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琅琊台风景区
近年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琅琊台遗址进行了持续的考古发掘,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这些发现不仅证实了《史记》等文献记载,也揭示了琅琊台作为秦代重要国家工程的宏大规模和高超技术。
高等级建筑群落:考古发掘证实,琅琊台主峰的“大台”主体是一座“秦修汉葺”的高台建筑基址。它并非单一建筑,而是以高台为核心的庞大建筑群落,规模宏大,规划严整。考古人员发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的建筑遗迹,包括夯土墙、道路、排水设施和院落门址等。高规格建筑材料: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建筑构件,如夔纹大瓦当和龙纹踏步空心砖。这些文物的规格极高,其中夔纹大瓦当与秦始皇陵、陕西栎阳城等极高等级建筑遗址中发现的瓦当相似。龙纹踏步砖此前仅在秦咸阳宫等最高等级建筑中发现过,这是在东部地区首次发现,进一步印证了琅琊台建筑的非凡等级,与其作为秦始皇东巡营建的国家工程的地位相符。先进的排水系统:考古发掘还揭示了琅琊台遗址内精巧的排水系统,包括石砌地漏和陶水管。这些排水设施设计严谨,工艺精湛,显示了秦代建筑技术的高度发展。这套系统的发现也为推测台顶可能存在行宫、宾舍等大型建筑提供了重要线索。“琅县”铭文陶罐:在琅琊台附近的营前村墓地(遗址),考古人员在一口古井中出土了带有“琅县”铭文的陶罐和陶片。这是我国首次通过考古实物直接证实秦代琅琊郡县建制的官方遗存,有力印证了秦始皇在此地设立琅琊郡、并“徙黔首三万户”的历史事实。
今天琅琊台的仿古建筑
琅琊城的内部设置推测
尽管目前的考古发现主要集中在琅琊台遗址,对于其“城”的内部设置尚无完整揭示,但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可以对琅琊城当时的布局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
核心区域:城市的中心无疑是琅琊台本身。作为帝王巡游和祭祀的场所,台顶应建有规格极高的宫殿或祭祀建筑,可能设有观景台、寝宫等。附属区域:在台下,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曾迁徙“三万户”黔首到此,这表明琅琊城下必然存在一个大规模的居民区。考古发现的山下建筑和窑址区与山顶有道路相通,可能就是高台建筑的附属功能区,包括为台顶建筑提供材料的窑场,以及为皇家服务的生活区。功能分区:一个大型的郡县城市,通常会设有官署、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区、商业区和墓葬区等。考古发现的“琅县”铭文陶罐,证明了琅琊作为郡县的行政职能,其内部应有相应的官署建筑。而台下的窑址和出土的各类器物,也说明了手工业和日常生活的存在。
总的来说,琅琊台遗址的考古发掘正在逐步揭开这座千年古城的神秘面纱。虽然对越国时期琅琊城的面貌仍有待更多发现,但秦汉时期的考古成果已足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宏伟、规划严谨且技术先进的秦代国 家工程,其重要性远超普通城邑。未来的考古工作,或许能进一步揭示越国时期琅琊的更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