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迎新节点!赛事体系大变局,职业联赛何去何从?
中国足球夏季热浪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首席记者陈永。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这个夏天中国足球的一些大事儿。
这个夏天,注定会成为中国足球历史上一个特别值得记住的季节。最热的,除了天气,还有就是苏超——这个城市社会足球赛事火得一塌糊涂,紧接着又出现了赣超、湘超、川超等等类似的赛事。这些城市社会足球联赛,可以说是咱们中国足球赛事体系里一个全新的存在,从一诞生就爆出了超强的热度和影响力,直接改写了中国足球的赛事格局,简直可以说是“大变局”了!
除了城市足球赛事火爆之外,另外两个赛事体系也特别热闹。第一个是职业联赛,2025赛季的中超,单场观众人数排行榜上,前10名全部突破了6万人,而且仅仅这个赛季就已经有9场比赛达到了6万+的上座率。中超每一轮的上座数据也在不断刷新,场面相当火热。
第二个是城市社会足球赛事带动了俱乐部业余联赛的升温。比如说9月13日开幕的鲁超,揭幕战门票根本抢不到,现场观众超过2.5万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另外,在另一个层面,之前因为国足在18强赛中表现不佳,球迷们一度出现了“抵制国足”“抵制赞助商”“抵制国足比赛举办地”的声音。不过随着西安U23亚洲杯预选赛的火热进行,这些负面情绪也被球迷的热情慢慢冲淡了。
这个夏天,中国各地的青少年足球赛事也全面展开,包括全运会、中青赛以及各职业俱乐部的梯队比赛,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以说整个足球生态都动了起来。
总之,这个夏天,中国足球可以说是“热”得不行,不管是职业赛场还是业余赛场,都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我们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精彩的赛事和更好的发展!
中国足球全面变革
中国足球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这个夏天,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关键举措,全面布局足球发展。
7月31日召开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可以说是过去30多年来规格最高的一次足球会议。这次会议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明确了中国足球发展的方向、理念和主要路径;二是制定了振兴足球的多个层面和具体措施;三是提出了多项保障和支持政策。更重要的是,这次会议凝聚了全国的力量,激发了各地的积极性,推动中国足球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前发展。
紧接着,在8月19日,全国足球青训中心体系建设推进会在武汉召开,这说明青少年足球培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足球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精英青训的建设。
到了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份文件不只是关系到体育产业的发展,更是在为足球振兴打基础。它强调,只有充分释放足球消费潜力,推动足球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足球才能拥有最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整个中国足球体系都在经历大变局。那么,职业足球该如何定位?未来的路又该往哪里走呢?这正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中国足球赛事体系结构
咱们先别提青少年比赛和国家队的比赛,光看成人年龄段的赛事体系,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三级职业俱乐部联赛,这算是整个体系的“塔尖”;第二部分是跟职业联赛对应的、地方上的业余俱乐部联赛,这部分就像是“塔基”;第三部分就是这几年火起来的,以行政单位为主参赛的“村超”和今年刚冒头的城市联赛。
未来可能还会出现类似巴西圣保罗州锦标赛那样的地方性职业联赛。
更准确地说,包含职业俱乐部和业余俱乐部的这种金字塔式赛事体系,才是中国足球赛事的核心。其实这个模式跟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做法是差不多的。但考虑到中国的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和地域广阔的特点,单靠一个俱乐部金字塔体系可能还是有点不够用。所以借鉴世界杯那种以行政单位为参赛主体的社会足球赛事,受众广,也是对俱乐部体系的一个很好补充。
这些不同的赛事体系其实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比如过去三十多年,中国主要把精力放在职业联赛上,结果俱乐部金字塔结构就显得很不完善,塔基不稳成了中国足球发展的一大难题。现在“村超”、“苏超”这些赛事火起来了,一方面在基层稳固了塔基,也带动了业余联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真正实现了“赛事+”的发展思路,对中国原有的赛事体系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和推动。
足球发展三大误区
现在大家对足球有三个常见的误解:第一,普通球迷对整个赛事体系了解不够,不清楚各个级别联赛之间的关系;第二,有些舆论特别极端,把城市联赛、职业联赛和国家队之间搞得很对立,好像它们之间有啥矛盾似的;第三,地方政府在推动足球发展时思路太窄,只盯着某个项目,比如只重视职业队,却忽略了青少年培养、基层普及这些更基础的问题,遇到困难就躲。
赛事名称规范的重要性
(一)第一个大误区,就是普通球迷对整个赛事体系了解不够。这在现在城市联赛越来越火的背景下其实挺正常的。特别是城市联赛和俱乐部业余联赛,很多时候都打着“超”字招牌,有的俱乐部业余联赛还叫“城市联赛”,比如苏超其实是城市联赛,鲁超反而是俱乐部联赛,而青岛的业余联赛本来是俱乐部联赛,却偏偏叫城市联赛。这样一来,大家就容易搞混了。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当鲁超开始的时候,不只是球迷以为鲁超是照着苏超来搞的,连很多媒体人也以为鲁超是城市组队,还以为主办方是文旅部门,正规媒体都这样想,普通球迷搞不懂就更正常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慢慢把赛事名称规范起来。比如说,各省的城市联赛,还有像村超这种独立赛事,可以继续保留“超级联赛”的名字;而俱乐部体系下的业余联赛,就改叫“冠军联赛”之类的,这样一看就知道是啥级别的比赛了。同时,赛程安排也要统一协调一下,因为两个赛事虽然独立,但球员可能会交叉参赛,未来在赛程上也需要一定的统筹安排。
误区:制造对立乱象
(二)第二个大误区,就是一些极端的舆论在炒作城市联赛、其他足球层次之间的对立,甚至包括职业联赛。现在这种现象在两个层面的球迷群体中都有点抬头,但真正背后推波助澜的,还是那些质量不高的自媒体,他们故意制造矛盾、挑起争端,就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
就像我们之前说的,这两个赛事其实是各自独立、互为补充的,理论上不应该存在对立。比如说,一个球迷完全可以同时是苏州队的球迷、苏州东吴的球迷,甚至是国足的球迷。当然,也有一些球迷开始喊出“一生只爱一队”的口号,但只要这是他们自己发自内心的认同,而不是去贬低别人、挑起冲突,那就没什么大问题。
其实这个误区也挺容易解决的。一方面,需要权威媒体和有质量的自媒体来引导舆论,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足协、国足以及职业联赛本身也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比赛质量,形成良性循环,这样这些误解自然就会慢慢消除了。
误区三:只抓单一项目,忽视整体发展
(三)第三个大误区,就是地方政府在发展足球的时候,只盯着一个项目,忽视了整体和平衡的发展,回避其他问题。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全国足球工作会议的重点,其实就是要让地方政府真正重视足球的发展,这种重视不是只看某一方面,而是要全面推动:包括职业俱乐部的建设、社会上的各种比赛、精英青少年训练、校园足球等等,方方面面都要顾及到。
光是在成人年龄段的赛事上,也必须做到“两手抓”:职业联赛和业余联赛都不能偏废!俱乐部主导的业余联赛和以行政区为主的城市联赛,同样重要,不能只顾一个。
再回到职业联赛本身,它的定位其实很简单也很明确:从赛事体系来看,它就是整个足球体系的最高层,是俱乐部金字塔结构中的顶端,是所有赛事中关注度最高、水平最高的部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它排在国家队之后,上面连接着国家队,下面又衔接业余联赛和青少年足球。从产业规模来看,一场职业联赛光是门票收入就能超过1000万,而且经常有2000到3000人的客队球迷跨省来看球,这不仅带动了体育消费,还大大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发展。
金元足球退潮影响
说到职业联赛现在面临的困难,之前我们也提过,2025年应该是金元足球带来的影响慢慢退潮的一年。简单算一下,今年职业俱乐部的支出,跟2018年金元足球最疯狂的时候相比,大概下降了80%左右。那时候,顶级球队一个赛季的投入能超过15亿,中游球队也有10亿左右,保级队也不低于5亿。但现在呢,顶级球队也就3到4亿,中游球队1.5到2亿,保级队大概8000万到1.2亿的样子。
不过,金元足球留下的后遗症还是挺严重的,比如欠薪问题,还有一些高收入的教练和球员,虽然现在钱没以前多了,但他们的存在还是影响了俱乐部的管理效率。这样一来,就和球迷们越来越高的热情形成了矛盾,有点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感觉。
职业联赛转型方向
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历史节点,以及整个赛事体系面临大调整的背景下,职业联赛和职业俱乐部必须摸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更准确地说,就是以“有效政府、有为市场”为核心理念,中足联现在全面转向以商务为主的工作思路和模式。
过去那种“等、靠、要”的心态不能再继续了。职业俱乐部自身也得加强建设,特别是在商务开发、品牌定位和内部管理方面,走一条通过管理提升效率的发展之路。
至于地方政府,虽然资金支持或者把俱乐部国有化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适合职业俱乐部生存和发展的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这三方面措施缺一不可。
第一点,就是中足联要树立以商务为核心的工作理念和模式。中足联的成立,是2025年中国足球的一件大事。成立之后,有两个重点方向:一个是竞赛体系的建设,包括赛风赛纪等方面的管理;另一个是理清各方的权责利益关系,这也是职业俱乐部希望获得更多话语权的地方。
青训体系亟待改革
我们得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足球的发展,其实背后是经济逻辑在驱动。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建立起强大的足球体系,更别提有强大的国家队,也很难实现再次打进世界杯的梦想。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现在世界上的顶级青训,基本都是依托职业俱乐部来培养的。但你看现在的情况,就连咱们中国顶级的职业俱乐部,都因为资金紧张,开始削减青训投入,连出国比赛的机会都少了,那青训的质量还能保证吗?
17岁,很多世界级球星已经开始在五大联赛或者世界杯上踢球了,但在我们的中青赛U17组里,居然有10支校园足球队,而职业俱乐部梯队才9支(其中中超8支、中甲1支)。也就是说,有8支中超梯队、15支中甲梯队,竟然打不过这些高中生球队。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青训体系已经出了大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以商务为核心,抓住中国职业联赛目前火热发展的这个历史机遇。一方面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市场运作,提高收入,这才是中足联应该重点抓的事情。
相反,竞赛方面的工作虽然重要,但大多是常规性的,不能投入太多人力物力去搞。至于责权利的划分,其实大部分也跟商务有关,不是说不重要,但优先级没那么高。
如果整个中国职业联赛的商务收入能翻倍,甚至更多,那很多困扰联赛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联赛的招商收入都是俱乐部的重要来源之一。
职业俱乐部需主动发展
(二)除了“等、靠、要”之外,俱乐部还得自己动起来,多搞招商,明确自己的定位,还要加强管理。有个让人感到欣慰的现象是,虽然现在大多数俱乐部还是指望政府支持,但近几年大家对商业运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了。不过,在当前的环境下,职业俱乐部在招商方面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
为什么我们说职业俱乐部不能“等、靠、要”呢?其实,现在大多数职业俱乐部的问题就是定位不清晰。这种不清不楚的定位,首先就表现在过度依赖政府的支持。但你看中国职业联赛这么多年的发展,地方政府的支持其实很不稳定。有的领导喜欢足球,就大力扶持;有的领导不感兴趣,就不管不问。这种情况太多了。就算是在“金元足球”那会儿,很多俱乐部倒闭,一方面是房地产公司砸钱太多,最后撑不住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俱乐部是因为失去了政府支持而解散的。比如有的俱乐部前一年还能从政府那儿拿到几亿资金,打得风生水起,结果后一年政府不重视了,资金链一断,俱乐部就只能解散了。
定位不清与管理混乱
说白了,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其实就跟“小马拉大车”一个道理——有些俱乐部根本不考虑自己到底有多少钱,还盲目扩张、盲目投资,结果最后搞得欠薪不断,这其实也是一种“等靠要”的表现。说白了,就是不想自己动脑子,只想靠外力撑着。
回想一下金元足球那会儿,很多职业俱乐部都是粗放式管理,钱花得特别没谱,浪费严重。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还是中国足球缺乏真正有经验、有能力的职业管理人才,管理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俱乐部的运营问题一大堆,越搞越乱,越来越难维持。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俱乐部自己得加强管理和经营能力,不能光靠烧钱;另一个是必须用硬性规则来纠正错误,这个规则就是准入制度。但说实话,到现在为止,中国职业联赛的准入体系还没真正建立起来,漏洞还不少。
政府支持与民企参与
(三)在上面说的那两个“有效市场”之后,接下来就需要“有为政府”来发挥作用了。对职业俱乐部来说,最直接的支持方式主要有三个:第一,把俱乐部国有化,让资金状况比较好的优质国企来投资;第二,就是直接给钱支持;第三,是利用政府的力量帮俱乐部去招商引资,比如说为民企俱乐部找国企当赞助商。
2025赛季的16家中超俱乐部中,有50%都是国资背景的,也就是8家。前八名里有6家是国资俱乐部,分别是成都蓉城、上海海港、上海申花、山东泰山、浙江队和天津津门虎;后八名中有两家,就是河南队和长春亚泰,其中真正遇到困难的只有长春亚泰。其他以民企为主的俱乐部,政府支持力度各有不同。
政府的支持,或者国企控股,可以成为职业联赛和职业俱乐部发展的“骨架”,保证中国职业足球的基本稳定。但要想让整个职业足球真正有活力,让包括中超、中甲、中乙、中冠以及省市业余联赛在内的整个金字塔结构稳固不倒,民营资本的参与才是关键,它们能给这个体系注入“血肉”,甚至进一步强化“骨架”。
政府服务与环境优化
在这个层面,政府除了直接给钱、帮忙招商引资之外,其实更重要的是把环境搞好了。这个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场馆租金能便宜一点,上座率能提上去,商务权限能放得更开,安保费用也能降一降。这些都是一些基本措施。但更关键的,像苏格兰超级联赛(苏超)那样,政府通过宣传部门、文旅部门全方位配合,真正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足球氛围和良好的营商环境。
现在,职业联赛里已经出现了一些好的苗头,比如有些地方开始给场馆租金打折,也开始主动提高观众人数。不过,在安保费用、商务权限这些方面,压力还是挺大的。另外,像苏超那边那种宣传和文旅方面的做法,目前在中超还不是很普遍。
文章最后,我想这样总结:苏超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足球的基础,也不只是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一种理念——政府要全方位地为民众和球迷服务。这种理念不应该只停留在苏超这样的城市联赛里,而应该推广到整个职业联赛,真正推动中国足球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