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要冰块敷伤被拒!蜜雪冰城凭啥挨骂?真相比你想的复杂
“顾客要冰块敷伤被拒!蜜雪冰城凭啥挨骂?真相比你想的复杂”
“我烫伤了,给我点冰块!”“对不起,给不了。”就这么两句话,蜜雪冰城这两天冲上了热搜。网络上骂声纷起,质疑声浪滔滔不绝。有人指责蜜雪冷血薄情,毫无怜悯之心;有人冷嘲其连几块冰都吝啬,格局狭隘,着实难孚众望。看热闹的永远不嫌事大,感觉蜜雪是抠门到极致的代表。
可我看到这事,第一反应就是:这次真冤枉蜜雪了。说实话,我甚至有点理解他们的难处。你以为顾客要的是几块冰吗?实则不然,那看似平常的几块冰背后,或许隐匿着一份毫无底线的责任书,它如同潜藏的暗礁,在不经意间便能掀起风波。
想象一下,顾客拿到冰去敷烫伤,当下可能没事,但万一明天伤口感染了,或者留下后遗症呢?倘若家属追究责任,该如何应对?届时,只需一句“蜜雪冰城的冰块不干净”,便可能使品牌形象遭受牵连,陷入不利境地。互联网时代,传谣比辟谣快一百倍,一旦扩散开,谁还在乎事实?大家只会记住“蜜雪冰城卖冰块害人”。此乃典型的“风险无限放大”现象。这般操作,将潜在风险过度夸张,致使事态呈现出远超实际状况的严峻态势,着实值得审慎思量。
有网友说,其实完全可以换个说法,比如“我们的冰块只是食用级别,不适合医疗用途”。这话听上去确实比直接拒绝柔和,但你想想,真遇到事儿了,能不能挡得住?一旦打起官司,哪怕最后判蜜雪无责,这个过程中的名誉损失、舆论攻击,谁来补?企业的顾虑,可能就是普通人很难想到的地方。
我突然想起一个网友的经历。他说自己拔了牙,脸有点肿,就去瑞幸点了一杯冰咖,顺便想要几块冰来冰敷。结果门店死活不肯,说冰只能放进饮品里,不给单独拿。最后还是他自己从杯子里捞了几块冰,用纸巾包着敷上去。你看,瑞幸也一样不敢给。难道瑞幸也冷血?其实是怕麻烦,怕背责任。
还有网友举了个特别形象的例子:你去市场买刀,说是要杀人用,卖家敢给吗?可你说是切菜用的,那即便真拿去杀人,卖家也不担责。冰块也是一样的逻辑,你要是没说原因,可能还能商量。但只要你开口说“我烫伤了”,商家立马就得绷紧神经。
很多人觉得企业就是抠门,几块冰成本能有多少?换个视角思量,几块冰,其本身实无甚价值。真正昂贵的,是与之相系的那份责任。它重若千钧,绝非冰之价格所能衡量。蜜雪冰城一年几千家门店,日均几百万顾客,要是都来要几块冰敷伤,企业就要面临无数个潜在风险。这不是格局问题,而是风险管理问题。
我甚至觉得,蜜雪这次反而是最老实的。要是放在一些更“会公关”的企业,他们可能会笑呵呵地给冰,但马上拿一堆免责声明挡在前面。可这种免责声明真能保命吗?遇到事了照样扛不住。蜜雪直接说“不行”,反倒显得坦荡。
说到底,这件事反映的还是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认知差异。消费者只看到眼前:我只是要几块冰,你连这点小事都不帮忙,太冷漠。企业看到的是后果:这事要是出问题,可能是百万赔偿、品牌崩塌。两边站的角度不一样,理解就不一样。
当然,我并不是说顾客的诉求不合理。换做我自己,如果在门店真的被烫伤了,肯定第一时间就想找点冰敷,缓解疼痛很自然。但理性一点看,我更应该去找药店或者医院拿专业的冰袋,而不是指望饮品店的冰块。毕竟食用冰和医用冰不是一个概念。
我倒觉得蜜雪可以借这个机会,干脆在门店里放个温馨提示:“本店冰块仅限饮用使用,不具备医疗效果。”这样顾客也有心理准备,不至于当场尴尬。甚至可以在APP或者官方账号科普一下烫伤急救常识,比如“烫伤别用冰敷,应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把这个风险教育做到位,也算是一种负责任。
这事在网上闹大,其实也提醒了我们一个现实:有时候,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背后可能藏着法律风险。消费者想要的是人情味,企业想要的是安全感。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才是更值得讨论的。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