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解套后该赎回还是持有?三步法帮你避开“卖飞”陷阱
三年账面浮亏终于翻红,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落袋为安。但不少投资者发现,刚把基金赎回没多久,净值却一路暴涨,这种“解套即赎”的尴尬在A股慢牛行情下频繁上演。2024年二季度主动权益类基金净赎回规模超过千亿,“熬过寒冬就离场”,这背后的心理和操作逻辑值得我们深挖:为什么大家总是在黎明前放弃?这种行为到底是理性还是误区?
被亏损记忆牵着走的投资决策
不少人像小李一样,在2021年高点买入医药主题基金,一路跌到心态崩溃。等到今年好不容易净值爬回成本线,他果断选择清仓。“每天看账户都像坐过山车,能全身而退已经谢天谢地了。”其实,小李的选择代表了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心声——经历长期亏损后,只要能拿回血本,就算胜利。
但这里藏着一个常见认知陷阱:我们的大脑对痛苦比快乐更敏感,两倍于收益的损失厌恶让人一旦解套就急于抽身,不愿再冒险。这种“只求保本”的思维,让很多人在市场刚开始转暖时错失了真正的大机会。
更关键的是,“时间贴现效应”也在作祟。长时间被套会让现金流变得异常珍贵,即使明知道未来可能还有上涨空间,也难以抵挡即时兑现带来的安全感。但事实证明,如果每次只在成本价附近止步,大概率会与主升浪擦肩而过——2018年的基建、2021年的新能源都是典型案例。
三大误区: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操作吗?
1. 把“回本”当成终点,而不是新起点
绝大多数人买入时憧憬暴富,被深度套牢后目标变成只求保命。一旦账户翻红,就像完成任务一样立刻撤退。然而数据显示,多数优质基金在成本线上方才真正进入加速阶段。例如某头部蓝筹产品,在净值修复期间赎回的人错失了接下来18%的涨幅;医疗板块近一年又迎来31%的反弹。如果把爬坡当终点,下山自然看不到风景。
2. 用持有时长判断产品优劣
“三年都没赚钱,这肯定是烂基!”这是很多人的直觉,但其实决定业绩的是底层资产和管理能力,而非你的持仓体验。有些板块短期被市场情绪压制,比如医药、消费,但估值修复或经理换仓之后往往爆发力十足。不少2015-2016年跌幅惨烈的优质产品,如今已实现数倍增长。如果仅凭账面周期否定一切,无异于因一次阴雨否定整个夏天。
3. 混淆止盈与止损界限
许多人把解套视为锁定收益,其实应该分清楚两件事:基本面恶化才需要及时止损(如经理离职、重仓踩雷),而达到合理盈利目标才适合分批止盈。单纯因为市场波动导致暂时亏钱,并不意味着应该马上撤退,否则很容易踏空下一轮行情。这也是为何那么多投资者一边懊悔卖飞,一边继续重复同样错误。
信息增量分析:“回血能力”比简单回本更重要
除了原文提及的数据外,我们可以补充一个产业链视角。例如今年AI主题、新能源汽车等板块整体估值偏高,但细分龙头公司仍有业绩超预期表现。从沪深交易所最新公告来看,今年6月科技成长类ETF份额持续增加,而传统消费ETF则出现部分资金流出。这说明机构资金并未跟随散户盲目解套,相反他们倾向于布局具备长期成长性的赛道。此外,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20日,有超120只主动权益类公募近一年跑赢同类均值15%以上,其中约60%集中在创新科技与医疗健康领域。因此,仅靠普涨行情回血的不一定值得继续死守,那些靠主动调仓逆势增长的品种,更值得关注和加码配置。
可操作建议:
1. 建议采用“三步法”:先比较自己所持基金过去一年是否明显跑赢业绩基准(比如沪深300指数);如果仅仅随大盘普涨,可以考虑部分减仓;若明显超越,则适合继续长期持有。
2. 动态调整资产配置,根据当前行业估值水平以及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比例划分,高估+重仓建议落袋为安,中低估+轻仓则可适度增配,把握结构性机会。
3. 设立明确盈利目标并坚持纪律,比如设置年度15%-20%收益率作为阶段性减磅标准,同时避免因短期波动频繁换手,坚持价值导向原则,用数据说话而非情绪驱动决策。
认知误区揭示:“通胀利好所有资源股”?实际上,不同行业受益程度差异巨大,例如石油、有色金属受益显著,但煤炭、水泥等周期品未必同步上涨,应结合具体供需格局和政策环境理性分析,不宜盲目追高或“一刀切”。
结尾闭环回应: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是不是也曾经因为怕再次被伤害,在刚看到曙光的时候就匆忙退出?如果给自己多一点耐心,会不会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呢?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