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费车主注意!保山某县追缴智慧停车费,逾期影响征信
最近,在云南保山市的一个县城里,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却引起了很多人关注和讨论的事。
当地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住建局,发布了一个通知,要对在路边智慧停车位停车但没交费的车主进行欠费追缴。
这听起来好像也挺正常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但关键在于追缴的手段,通知里明确说了,不光要把欠费车辆的名单向社会公布,而且长期拖欠的话,还可能会影响到车主的个人征信。
这下子,事情的味道就有点不一样了。
个人征信,这四个字在今天的分量有多重,大家心里都有数。
它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经济身份证,买房贷款、买车贷款,甚至找一些好工作,人家都要看这个。
一旦征信报告上有了污点,那可真是麻烦事一箩筐。
就因为几块钱、几十块钱的停车费,就要动用“影响征信”这样的大招,这让很多人心里犯了嘀咕:这么做,真的合适吗?
合理吗?
一个政府部门,直接下场来收停车费,甚至说要起诉,要上报征信,这背后的道理和规矩,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首先,我们得明白,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搞道路智慧停车收费,这背后的大背景是“城市停车难”这个老大难问题。
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城市里的公共道路资源变得异常紧张。
过去那种随便找个路边就能停车的日子,在很多地方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为了让有限的停车位能够流动起来,不被某些车辆长时间霸占,也为了让公共资源的使用更加公平,收费就成了一个普遍采用的管理办法。
通过价格杠尬,促使那些不是非停不可的车辆尽快开走,提高车位的周转率,这初衷是好的,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方向。
所以,对智慧停车收费这件事本身,大多数人是能够理解和支持的。
但是,理解归理解,这次保山这个县的做法,让人们产生了两个主要的疑问。
第一个疑问就是,由住建局这个政府部门直接出面收费,这个操作常见吗?
合规吗?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路边停车收费这事儿,大多是政府把经营权外包给某个公司来做,比如当地的城投公司或者专门的停车管理企业。
我们交的钱,是交给了这个公司,我们和公司之间是一种服务合同关系。
如果欠了费,理论上是公司来催缴,实在不行,公司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监管者的角色,它制定规则,监督企业有没有乱收费,服务到不到位。
而这次,住建局直接站到了台前,成了收费的主体。
从法律上讲,住建局作为城市道路的主管部门,对道路及其附属设施有管理的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设置收费停车位并进行管理,或许能找到相应的依据,不能说它完全没有道理。
但这在情理上,就让老百姓感觉有点别扭。
政府部门在大家心目中是管理者、服务者,是制定规则和裁决纠纷的“裁判”。
现在“裁判”亲自下场变成了“运动员”,直接和市民产生了金钱关系,这种角色的转变,很容易让原本简单的管理关系,变得紧张起来,甚至可能产生对立情绪。
通知里那种“保留法律追缴的权利”“造成极为不便”的措辞,听起来更像是警告,而不是服务性的提醒,这难免会让一些车主感到恐慌和焦虑。
如果说收费主体的身份问题还只是程序上的争议,那么第二个疑问,也就是“欠费影响征信”,则触及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权力的边界和使用的恰当性。
这可以说是整个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
停车欠费,本质上是一种小额的民事债务,它和恶意骗贷、欠钱不还的“老赖”行为,在性质和严重程度上,显然不是一个量级的。
把这种轻微的违约行为,和关乎个人重大信用的征信系统直接挂钩,是不是有点“用力过猛”了?
我们必须清楚,个人征信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系统,它的数据采集和录入有着严格的法律规范。
并不是任何一个机构说你想上报就能上报的。
一般情况下,一个普通的债务纠纷要最终体现在征信报告上,需要经过一个完整的法律流程。
比如,收费方(无论是公司还是政府部门)先要进行催缴,催缴无效后,可能会通过法律途径,比如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你败诉,要求你支付欠款,你收到判决书后,在规定期限内依然拒不执行,法院才会把你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赖”。
到了这一步,这个负面信息才会被正式录入到你的个人征信报告中。
所以,从“停车欠费”到“征信污点”,中间其实隔着好几道法律程序,包括了告知、申辩、诉讼、判决和强制执行等环节。
保山住建局通知里说的“影响征信”,更准确地理解,应该是一种最终可能性的警告,而不是说只要你欠费,征信马上就会出问题。
但问题在于,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并不清楚这里面的复杂流程,他们看到“影响征信”这四个字,第一反应就是害怕和紧张。
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达成的威慑效果,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能把钱收上来,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它可能会让公众对“信用”这个概念产生误解,甚至反感。
如果连停车忘交几块钱这种小事都要动用征信这个“核武器”,那么征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会不会被削弱?
长此以往,人们会不会觉得“处处是陷阱”,从而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产生不信任感?
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显得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和僵硬。
很多车主欠费,并非恶意,可能就是忘了,或者对新的智慧停车缴费流程不熟悉,又或者APP操作不便。
对于这些情况,是不是可以有更人性化的处理方式?
比如,通过短信、电话进行多次友好提醒,设置一个合理的补缴宽限期,或者优化缴费渠道,让缴费变得更简单方便。
治理城市不能只靠“堵”和“罚”,更要靠“疏”和“导”。
总的来说,保山这个县住建局的做法,反映出当前一些地方在城市治理创新中遇到的现实困境和选择。
一方面,面对管理难题,渴望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快速见效;另一方面,在手段的选择和力度的把握上,可能又欠缺了一些周全的考量和人文的关怀。
解决“停车难、收费难”的问题,需要规则,需要执行力,但更需要智慧和温度。
如何找到一个既能有效维护公共秩序,又能让市民感到被尊重、被服务的平衡点,这不仅是保山那个县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城市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最终,一个好的城市管理,应该是让规则深入人心,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去遵守,而不是时时生活在被惩罚的恐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