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了,大不了去开网约车跑外卖?搞笑!更难!
失业了,大不了去开网约车跑外卖?搞笑!更难!
当写字楼的裁员通知像雪花一样飘下来时,总有人拍着失业者的肩膀说:“怕啥?大不了去开网约车、跑外卖,好歹饿不死。”这话听着像安慰,实则是对现实最残酷的误解。在当下的就业市场里,网约车和外卖行业早已不是“保底的退路”,而是比坐办公室更卷、更累、更没有尽头的“生存绞肉机”——你以为的“Plan B”,其实是比失业更难爬出来的坑。
一、“零门槛”的真相:先交一笔“入场费”
没人告诉你,想当网约车司机,得先扒层皮。
一线城市的合规网约车司机,光“三证”(驾驶证、行驶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办理就得耗两个月,中间的培训费、考试费、车辆改装费加起来近万元。如果是租车跑,每月4000-6000元的租金是雷打不动的“月供”,相当于每天一睁眼就欠平台150块。某租车公司的合同里藏着更狠的条款:“每月必须跑满26天、流水不低于1.2万,否则扣押金”——这哪是租车,分明是签了份“卖身契”。
外卖骑手看似“拎包入职”,但装备费、健康证、电动车租金(或购车款)加起来,少说也得5000元启动资金。某平台的“专送骑手”还要被绑定“站点”,每天必须在线12小时,请假一次扣200元,差评一个罚50元。有骑手算过账:“想月入6000,每天得跑14小时,每单赚5块钱,相当于用命换钱。”
所谓“零门槛”,不过是把门槛藏在了暗处。白领失业时好歹还有积蓄垫底,而想挤进这些行业,得先掏出真金白银买“入场券”,一旦干不下去,押金能不能要回来都是未知数。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关于网约车租车纠纷的投诉超12万起,70%是“退租时被扣光押金”。
二、“时间自由”的幻觉:被算法绑架的囚徒
“开网约车自由,想接单就接,想休息就休息”——这大概是对这个行业最天真的想象。
凌晨3点的北京二环路,网约车司机老周还在空驶。平台的“冲单奖”规则显示:“早高峰6-9点接满10单,奖励80元;全天接满40单,奖励200元。”为了这280元,他早上5点就得起床,直到凌晨才能收车。“你以为你能选时间?其实是算法在选你。”老周手机里的“热力图”永远在变,平台故意把订单派给“在线时长更长”的司机,想多赚钱?就得把自己焊在驾驶座上。
外卖骑手更惨。系统给的配送时间精确到分钟,3公里内必须30分钟送达,哪怕遇到暴雨、堵车,超时一秒就可能被差评。某骑手的后台数据显示,他的平均配送速度是每分钟200米,相当于在马路上“小跑”。为了赶时间,闯红灯、逆行成了常态——2025年上半年,全国外卖骑手交通事故率同比上升17%,每10起事故就有1起致死。
这种“自由”,本质是被算法榨干每一分钟的“数字奴隶制”。白领加班还有加班费,而网约车司机和骑手的“超时工作”是义务:你可以选择不接这单,但总会有人接,你不接就没钱赚。平台用“自由”的幌子,把所有风险转嫁给个体,自己稳赚抽成(网约车抽成20%-30%,外卖抽成15%-25%)。
三、“多劳多得”的谎言:被稀释的劳动价值
失业者幻想“跑得多赚得多”,但现实是“跑得越多,亏得越多”。
广州网约车司机陈师傅算了笔账:每天跑12小时,能接30单,流水约600元。但平台抽成180元,油费150元,租金150元,剩下的120元才是自己的。“相当于每小时赚10块钱,还不算修车、违章的开销。”更讽刺的是,平台会故意压低“基础里程费”,逼着司机靠“冲单奖”续命,而想拿奖就得“多跑低价单”,陷入“越跑越廉价”的怪圈。
外卖行业的“价格战”更狠。2025年,某平台将3公里内的配送费从8元降到5元,理由是“增加骑手收入”——看似订单量变多了,但骑手的时薪反而从25元降到18元。“以前一天跑30单赚240元,现在得跑40单才能赚200元。”某站点的骑手说,他们最怕接到“远距离低价单”:10公里配送费12元,来回油钱就得8元,等于白跑。
这种“多劳多得”,不过是用“量”掩盖“价”的剥削。当大量失业者涌入这些行业,劳动力供需失衡,平台就有了压价的底气。就像工厂里的计件工,当工人越来越多,每件产品的工价只会越来越低——你以为自己在“赚钱”,其实是在帮平台把劳动价值压到地板上。
四、“过渡一下”的陷阱:把人困死的“职业坟墓”
最可怕的不是累,是这些行业正在变成“职业黑洞”——进去了,就很难再出来。
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网约车司机和外卖骑手的“职业转换率”低得惊人:80%的人会在这个行业干满3年以上,其中60%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岗位。原因很简单:每天12小时的体力透支,让你没时间学习新技能;长期和算法打交道,让你失去与人协作的能力;看似“有收入”的状态,会麻痹你对“职业危机”的警惕。
35岁的王磊,前两年从互联网公司裁员后开网约车,想“过渡一下”。现在他每天累得倒头就睡,别说投简历,连更新LinkedIn的力气都没有。“我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但一想到重新找工作要面试、要适应新环境,就觉得还不如跑车省心。”这种“省心”,其实是温水煮青蛙——当你在驾驶座上耗到40岁,再想转行,连保安的岗位都轮不到你。
这些行业从来不是“过渡”,而是吞噬职业生命的“沼泽”。它用即时兑现的微薄收入,替代了长期职业发展的可能性;用看似“稳定”的现金流,掩盖了“没有社保、没有医保、没有退休保障”的风险。失业时的“权宜之计”,最终会变成“别无选择”。
结语:别把绝境当成退路
当有人说“大不了去开网约车跑外卖”时,他其实在说:“你的价值,只配干这些。”这种说法的恶毒之处,在于它消解了失业者的危机感,也掩盖了就业市场的真实困境——当连“体力活”都变得内卷,当“保底行业”都成了“高危职业”,我们更该警惕的,是整个社会对“劳动尊严”的漠视。
网约车和外卖行业的存在,本应是社会分工的补充,而非失业者的“收容所”。真正的退路,从来不是跳进另一个更深的坑,而是在失业时保持学习的能力、保持对职业尊严的坚守。毕竟,用身体换钱的日子,总有一天会跑不动的。
别再迷信“大不了去跑外卖”的鬼话了。那不是退路,是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