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战斗排伤亡九成,半月后仅存三人,警示我军须警惕
前几天,俄罗斯的战地记者跑到乌克兰东部前线,拜访了一支突击队。这队小排长跟记者说,他们在这14天激烈的战斗中伤亡很厉害。最开始队里有40个人,可没想到,经过两周的鏖战,最后只剩下3个人了,伤亡率超过了92%。
虽然从整体战线来看,俄罗斯逐步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优势,但谈到一些小规模部队,伤亡情况真是令人震惊。据7月份俄罗斯国防部的官方消息,他们的数据显示,乌克兰军队每天的损失几乎都在1200到1400人之间。而乌克兰自己的一份说法也差不多,他们也说俄军每天阵亡、重伤、失踪的人数达到了千人以上。
“日均伤亡上千人”的数字,跟特朗普之前讲的一模一样,可以说差不了太多。现在俄乌冲突,已经变成了一场“血肉模坊”,血腥程度远超俄罗斯在20世纪的任何一次战争。前线的惨烈程度,跟无人机的普及有着直接关系。无人机能精准瞄准,很快就能让士兵丧命,几发就能搞定。比起19世纪美国内战时,打死一人需要大概520发子弹,现在火炮成为主要火力,一些战场上60%到70%的伤亡都由火炮造成,但要打死一个人,得用50到100发炮弹。反观子弹,杀伤效率更低,得用成千上万的子弹——大概一万到两千万发,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年代,火炮和航空炸弹已经成为打击敌人的主要武器,差不多有70%的士兵伤亡都是因为这些造成的。因为火炮的精准度提高了,通常每30到50发炮弹就能击杀一人。不过,俄乌战争的数据显示,搞定一个人,平均只需要10发炮弹左右。至于无人机的杀伤效率,几乎是一比一的比列,这在历史上的任何战争中都没见过过。
无人机的出现,从某种角度来说,几乎宣告了苏联和俄军一直推崇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快要走到尽头。这个理论是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验证,它的主要思想就是要通过多层次的攻势,充分发挥步兵、装甲、火炮和空军的优势,协同作战,突破敌人的前线,向其深处推进。不过,随着无人机的出现,战场上的信息变得非常透明。即便是普通的商用无人机,也能实现实时侦察,迅速掌握敌方的具体位置、调动情况和后勤线。这样一来,传统依赖“隐秘突击”的大纵深理论,几乎变得难以实行了。
更吓人的是,以前苏联和俄军一直特别重视的装甲突击,现在似乎也没啥用了。我们在俄乌战场上看到的例子多得很,那些反坦克地雷、“标枪”反坦克导弹,以及无人机组成的拦截部队,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防线,成功地阻挡了俄军的突击行动。而且,这一场场的回合下来,俄军的损失也挺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