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高官叫嚣:如果中国大陆夺取台湾,美国能打赢战争?
当美国军方高层还在公开场合,对自己军队的杀伤力拍着胸脯保证时,华盛顿内部由主流智库主导的一系列兵棋推演,却在悄悄描绘一幅截然不同的惨淡景象。这种公开的自信和私下的悲观,两者间的温差大得惊人,它正在不动声色地重塑华盛顿对台海的真实盘算,核心问题已经从“能不能赢”,悄悄变成了“值不值得打”。
这一切得从2021年说起,当时还是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的菲利普·戴维森,抛出了一个论调,说“解放军到2027年就具备全面攻台的能力了”。这个时间点,像一根刺,扎进了全球地缘政治最敏感的神经里,台海的温度,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急剧升高的。
最近在阿斯彭安全论坛上,官方的强硬调门又高了八度。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小查尔斯·布朗,面对镜头,被问到中美如果因为台湾开战,美军能不能赢,他回答得斩钉截铁,说美军“一定会赢”,还补了一句,这是“世界上最具杀伤力的部队”。
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和国务卿布林肯也夫唱妇随。沙利文说得更白,美国就是要“确保武统台湾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布林肯则忙着拉帮结派,喊话七国集团要“共同对中国施压”,别在台海有更多动作。
光说不练假把式,美国正在用真金白银和军事调动来给自己的狠话撑腰。对台军售的规模和频率都在涨,总金额已经奔着几百亿美元去了。拜登政府更是批了个12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催着交付F-16V战机,想把台湾岛武装成一只谁都嫌扎嘴的“豪猪”。
美军在第一岛链的玩法也在变。以前那种大部队扎堆的模式,现在正被一种更零散、更灵活的分布式作战取代。说白了,就是搞一堆“高机动、小而精”的快反部队,哪里有事就往哪里钻。
更扎眼的是,美军已经开始在菲律宾的基地里,测试中程弹道导弹。这玩意儿要是部署到位,射程能直接摸到中国大陆本土,这已经不是试探,而是把对抗的调门直接拧到了最大。
当然,美国也没忘了自己最擅长的“拉群”战术,拼命拽上日本、菲律宾、韩国这些盟友,想搞一个“保卫台湾”的朋友圈,以为人多势众就能让北京投鼠忌器。
可北京看这套操作,眼神里大概是三分不屑七分淡定。在解放军看来,什么“豪猪战略”根本不顶用,台湾的军力再怎么堆,也扛不住体系化的攻击。至于美日菲那个小圈子,菲律宾是出了名的墙头草,日本真到了要动手的关头,八成比谁都怂。
解放军的底气是实打实的。作战半径早就冲出第一岛链了,轰-6K都飞到阿拉斯加门口遛弯了,摆明了告诉你第二岛链也不在话下。而且话也说得很明白,真打起来,第一波就要把你家门口的据点全拔了。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的那句“中国军队历来就不信邪”,说得更有分量。这背后是一种历史记忆,意思是别拿那套吓唬人,没用。你越是搞战略恐吓,我这边战斗的决心就越足。
可就在美国官方和军方高层还在台上演“我们必胜”的独角戏时,他们自己关起门来做的兵棋推演,却揭开了一个残酷到没法看的真相。像CSIS这种主流智库搞的台海战争推演,其结果就像一盆冷水,正在浇醒华盛顿的战略决策圈。
这些推演的结论很要命:就算中国大陆为了拿下台湾会付出巨大代价,但最后“可能还是能成事”。而对美国来说,最要命的不是这个,而是如果美国真的撸起袖子下场,那战争就不再是别人家的事了。
推演的结果第一次清清楚楚地显示,洛杉矶、西雅图这些美国西海岸的大城市,会直接暴露在中国的远程打击范围之内。这意味着,战争的火苗,可能会第一次真正烧到美国本土,这是二战以后美国人想都不敢想的噩梦。
具体的代价更是触目惊心:美军会死伤惨重,经济损失奔着上万亿美元去,而且整个冲突随时可能失控,滑向核战争的深渊。这张账单,哪个美国总统都付不起,也没法跟选民交代。
更让战略家们头大的是,推演还告诉你,就算美国不出兵,只搞“军援加情报”那一套,台湾自己也撑不了多久。这下就尴尬了,成了一个“打也亏,不打也输”的死局,逼得整个美国战略圈不得不重新算账。
这种反思催生了新的声音。比如前五角大楼高官埃尔布里奇·科尔比,他就把话挑明了。他说,台湾对美国来说,更像是一张用来牵制中国的“牌”,而不是一个值得用命去下的“赌注”。
科尔比的逻辑很简单,所谓“拒止战略”,重点是让中国“不敢打”,而不是美国“必须打”。他甚至直接问:“当美国本土都可能完蛋的时候,为了保卫台湾开战,这笔账划算吗?”
斯坦福大学的马斯特罗则从另一个角度敲警钟,她觉得中美之间最大的危险,不是谁真想打一仗,而是“互相误判”,这才是最容易擦枪走火的地方。
当“筹码”不值得“玩命”
过去,台湾在美国的全球战略棋盘上,确实分量不轻。它是地缘上的第一岛链枢纽,是科技上全球芯片的命根子,也是意识形态上所谓的“民主样板”。但现在,兵棋推演把介入的代价血淋淋地摆上桌面后,这些价值的分量,还够不够压过本土被攻击甚至核战的风险,成了华盛顿一个谁也绕不开的拷问。
让美国战略界睡不着觉的,是中国远程打击能力的突飞猛进。高超音速导弹这些东西,已经让“美国本土绝对安全”这个神话彻底破产。在核武器这个层面,双方都能保证互相摧毁,这让任何冲突升级都变得极度危险和不可预测。
军事风险之外,经济代价同样是致命的。台海战争根本不是什么局部冲突,它会是按下全球经济自毁按钮的手。台湾的台积电,掌握着全世界超过一半的高端芯片。
一旦开打,芯片生产立马归零。苹果、英特尔、全世界的汽车厂,甚至五角大楼自己造的那些“智能炸弹”,都得集体抓瞎。紧接着就是美国股市崩盘,资本疯狂外逃,美元地位动摇,全球抛售美债。一场堪比“大萧条”的经济灾难,发生的概率,可比“成功保卫台湾”的概率大多了。
这种冰冷的现实主义算计,正在逼着美国调整对台策略。过去那种“战略清晰”,也就是明确告诉北京我会参战的主张,正在被一种更主流的“精确模糊”所取代。
这套新玩法的核心就是不把话说死,不画红线,但通过军事部署和经济压力让你一直猜,让你犹豫。背后的逻辑变了:目标是让台湾继续存在,但绝不能让它成为中美直接开打的导火索。所以,保持热线电话畅通,多搞军事沟通,避免误判,现在反倒成了头等大事。
从一开始在台海问题上摆出的“必胜”姿态,到如今内部对“打不起”的清醒认知,美国对这个核心问题的战略评估,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无关道义,也无关善意,纯粹是基于自身安全和全球稳定风险的一场冷酷计算。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和远程打击能力,以及全球供应链那根脆弱的神经,华盛顿的决策者们不得不承认,一场潜在的台海战争,其附带的本土安全、经济崩溃和核风险,是美国承受不起的。因此,阻止冲突的爆发,而不是准备一场可能带来毁灭性自伤的战争,正在成为其最高优先级的现实主义考量。在这种新的战略天平上,和平,不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呼吁,它更是避免滑向深渊的唯一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