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通缩,正在把同一个国家的人,撕裂成两个世界

最近有个特魔幻的现象。

一边是所有人都在喊消费降级,说口袋比脸都干净,另一边是周末商场里人挤人,吃饭排队叫号跟摇车牌似的。

你觉得大家在报复性消费,结果一看账单,人均50,买杯奶茶都得等半小时。

你说大家真没钱了吧,节假日的高速堵得跟大型停车场一样,旅游景点的人多到信号都刷不出来。

这就很拧巴。

到底是薛定谔的钱包,还是我们对自己的消费能力有什么误解?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买了多少,而在于我们买的东西,实在是太便宜了。便宜到,我们用着发达国家的消费量,却享受着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最后得出了一个“我们消费不行”的结论。

这就像一个天天吃顶级食材但只用水煮的健身猛男,看着自己的体脂率,纳闷为什么自己看起来这么“素”。

问题不在食材,在做法。

1.

咱们先别扯那些虚头巴脑的体感,直接上数据。

有个叫CF40的机构,最近搞了个研究,思路特别清奇。他们没直接看我们花了多少人民币,而是把咱们中国人的“购物车”,原封不动地搬到美国、日本、德国去,看看按他们那儿的价格,我们这车东西值多少钱。

这就像给我们的消费能力办了个“技术移民”,看看它在海外属于哪个阶级。

结果相当炸裂。

按汇率算,咱们人均消费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听起来惨兮兮的,基本就是丐帮和五星级酒店的差距。

但魔法来了。当他们把我们购物车里那些能跟美国直接对标的商品(比如家电、手机、汽车这些工业品),按美国的价格一算,咱们的消费价值,瞬间飙到了美国的80%。

你没看错,80%。

虽然还有一部分服务之类的没法直接比,但就算把这部分往死里打折,咱们整体的消费水平,按美国物价来算,也稳稳超过了他们的一半。

换句话说,从“买了多少东西”这个数量维度看,我们早就一只脚迈进了高收入发达国家的门槛。我们和欧美老百姓家里的电视机、冰箱、手机数量差不了多少,甚至车都快赶上了。

那为什么我们自己感觉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一提消费就心虚呢?

原因就一个字:卷。

或者说,价格太低了。

2.

咱们的价格为什么这么低?

这事儿就像一个三层夹心饼干,每一层都让人牙疼。

第一层,是刻在咱们制造业骨子里的成本控制大法。

从原材料到生产线,从管理到物流,我们把效率两个字玩到了极致。同样一个东西,义乌能做出来的价格,能让德国工程师怀疑人生。这不是段子,这是我们过去几十年用血汗换来的核心竞争力。但这种极致效率的副产品,就是极低的利润率。大家都在一个泥潭里肉搏,谁也不敢先涨价,谁先涨价谁就先死。

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商战了,这更像一场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抗揍,能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用价格给他一记闷拳,哪怕自己也头破血流。

第二层,是互联网平台给这堆干柴又浇上了一桶油。

电商平台、外卖平台、打车平台……它们用补贴和算法,把价格战从工厂车间直接推到了每个消费者的手机屏幕上。它们把所有中间环节的利润都压榨干净,然后喂到嘴里,让你觉得“卧槽怎么这么便宜”。

代价是什么?代价是所有参与这个游戏的人,无论是商家还是骑手,都得被卷入一个“快种快收”的循环里。今天不跑赢别人,明天连参与游戏的资格都没有。

第三层,还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在调节。

很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比如医疗、教育、公共交通,价格都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国家为了让老百姓能负担得起,会进行强力干预。比如前几年的药品集采,很多救命药价格直接打骨折,平均降幅接近一半。

这对老百姓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它也构成了我们整体“低价环境”的一部分。

这三层一叠加,就造成了一个奇特的后果:我们的企业和劳动者,生产出了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但只拿到了三流的利润和收入。

我们每个人,作为消费者,享受了低价的福利;但作为生产者,又承受了低价带来的内卷和低收入的痛苦。

左手打右手,自己跟自己互搏,你说拧巴不拧巴。

3.

当这种“低价”成为一种常态,甚至开始往下走,就变成了更可怕的东西——通缩。

通缩这玩意儿,听起来特别美好。猪肉降价了,汽油便宜了,手机也越来越便宜了,手里的钱好像更值钱了。

但这种感觉,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幻觉。

它会把社会活生生地撕裂成两半,一半人在天堂,一半人在地狱。

谁在天堂?

那些领固定退休金的大爷大妈,旱涝保收的体制内员工,还有手里攥着大把现金、没啥贷款的富人。对他们来说,物价下跌简直是天降福利。他们的购买力每天都在“被动升值”,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

这个群体,往往年龄偏大,生活安稳,消费欲望低,是社会上的“稳定器”。

那谁在地狱?

所有背着房贷车贷的年轻人,所有开公司、做生意、指望利润活命的老板,所有等着涨薪的打工人,还有所有嗷嗷待哺的应届毕业生。

对他们来说,通缩就是一场缓慢的凌迟。

东西卖不出价,公司的利润就越来越薄。利润薄了,老板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降本增效。是优化结构。是暂缓招聘。

说白了,就是不敢涨薪,甚至开始裁员。

整个社会的资产价格都在缩水,你手里的房子、股票可能都在跌,但你欠银行的贷款,一分钱都不会少。你的负债是刚性的,但你的收入预期却是悲观的。

这日子还怎么过?

所以你看,一边是岁月静好,觉得现在物价真便宜;另一边是怨气冲天,觉得生意没法做,工作不好找。

这两个群体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却像是活在两个平行世界。如果通缩持续下去,这种撕裂和对立,只会越来越严重。

4.

所以,现在问题的核心,根本不是什么“消费欲望不足”。

让你一个月挣三千,去消费三万的东西,那不叫刺激消费,那叫诱导犯罪。

问题的核心,是价格。是整个社会的利润分配出了问题。我们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这些价值没有充分转化成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而是在残酷的内卷中被消耗掉了。

就像一台马力强劲的发动机,空转震天响,但没挂上档,动力全在内耗。

那怎么办?

有人说发消费券。说实话,这就像给一个营养不良的人打一针兴奋剂,或许能让他蹦跶两下,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短期刺激过后,该咋样还咋样。

要我说,政策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点。

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更激进一些,目的不是为了“放水”,而是为了扭转全社会的通缩预期,让物价稳住,甚至温和上涨。

只有价格稳住了,企业才敢投资,才敢招聘,才敢给员工涨薪。

只有大家对未来的收入有了稳定的预期,才敢花钱,才敢消费,才敢生孩子。

对,你没看错,甚至敢生孩子。把那些短期刺激消费的钱,拿来实打实地加大生育补贴,效果可能都比现在强。因为生孩子是对未来最有信心的投资,这比任何经济数据都更能反映一个社会的真实温度。

说到底,一篇好的财经分析,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我们现在消费的“体检报告”,就是看着肌肉量(消费数量)还行,但内分泌(价格和利润)已经失调了。

别再盯着那些花里胡哨的消费数据自欺欺人了。

是时候给经济这台机器好好挂上档,踩下油门了。

再这么空转下去,磨损的可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