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欧洲商家耍小聪明减料赚钱,欧盟却包庇意大利,背后原因真不简单

薯片袋子还是那个袋子,打开一少了一小半。可乐罐子没变样,喝起来总觉得不够劲。这事儿在欧洲越来越常见了。

缩水通胀,说白了就是东西悄悄变少了,价格却没降,甚至还在涨。你花一样的钱,买到的比以前少。没人告诉你,你也很难发现。

意大利人看不下去了。他们想搞个新规矩:凡是减了量的产品,必须在包装上贴个明白标签。让消费者一眼就知道,“这玩意儿缩水了”。

本来这规定2025年4月就该实行。结果拖到10月。现在又说要等到2026年7月。一推再推。

一边是意大利急着保护老百姓的钱包,另一边是欧盟直接发难,说这规定违法。理由是——影响货物流通。

听起来好像两边都有理。一个说要知情权,一个说要市场统一。可,为啥非得对着干?

我觉得吧,这事不能光听上面扯道理。得看看普通人到底咋想的。

我前阵子回老家,跟我妈去超市买东西。她拿了一包洗衣粉,念叨了一句:“怎么这么轻?”我说是不是用完了?她说不是,新买的。翻过来看配料表下面那一行小字,写着“净含量:800克”。她记得去年还是1公斤的。

她问我:“这是不是偷工减料?”我当时也答不上来。查了一下才发现,好多日化品都这样。肥皂块头小了,洗发水瓶子看着一样,但容量从750ml缩到650ml。你不仔细根本不知道。

这就不只是贵不贵的问题了。这是骗不骗人的问题。

有人说,原材料贵了,物流贵了,商家压力大,要么涨价,要么减量。减量总比直接涨价好接受吧?

可问题是,你涨价,大家看得见。我可以选择买或不买。你偷偷减量,等于把我当傻子糊弄。

德国那边做过调查,有些食品看着没变,实际分量少了快三成。算下来每百克价格涨了六成以上。这不是涨价,这是绕开眼睛的收割。

法国财长说得更狠,直接叫它“诈骗”。我不觉得他说重了。你要真撑不住成本,明明白白涨一块钱,谁也不能拦你。但你把面包从400克做成350克,还卖原价,这就是耍赖。

欧盟反对贴标签,说是怕各国标准不一样,企业得为每个国家做不同包装,太麻烦。

可现实是法国、匈牙利、罗马尼亚早就开始搞这种标签了。也没见哪家公司因此破产,更没听说商品运不过去。

我在巴黎逛超市时亲眼见过。家乐福有个专区,上面挂着牌子:“近期调整规格产品公示”。列了十几种,从饼干到婴儿奶粉都有。旁边还附了个二维码,扫一下能看到前后对比。

顾客看了,有的放回去,有的照样买。但至少人家知道了。没人吵,没人闹,秩序照常。

这说明消费者不是不讲理,而是需要信息对等。你不说,他们就觉得被坑了。

欧盟说可以在货架旁边贴告示,不用改包装。听着省事,其实根本不靠谱。

谁逛超市会一条条去看告示牌?都是顺手拿熟悉的牌子。特别是老人,眼神不好,哪有空找什么公示栏。

包装上印清楚,才是最直接的办法。就像烟盒上写“吸烟有害健康”,哪怕再不想看的人,也会瞟一眼。

还有人说,意大利这政策老推迟,说明本身就不成熟。既然阻力这么大,不如算了。

我不认同。延期不是因为政策错,是因为欧盟走程序要时间。意大利得谈,得妥协,得协调。但这不代表他们不该坚持。

TikTok上shrinkflation这个话题火得很。几千万人拍视频,晒自己发现的缩水商品包同一品牌巧克力摆在一起,一包是去年的,一包是今年的。大小一样,重量差了整整40克。

这说明说明大家真的在意。不是少数人在抱怨,是普遍情绪在发酵。

全球已经有九个国家在研究类似法律。趋势已经出来了。透明化迟早的事。

法国从去年七月就开始执行新规。要求零售商在产品缩水后的两个月内,必须在陈列处做出说明。给了企业缓冲期,也保障了消费者权利。

效果怎么样?据我认识的一个超市经理说,刚开始确实有供应商抵触。后来发现,反而提升了信任度。有些顾客专门冲着“公开透明”来买。

我认为,单一市场的意义不只是让货跑得快。更重要的是,让人人都能在同样的规则下被公平对待。

如果允许企业在A国安安心心标真相,在B国却可以蒙着脸卖货,那这个市场就不算真正统一。

最好的办法不是谁压倒谁。而是欧盟牵头,定个全境通用的标准。比如标签多大,贴在哪,用什么颜色字。

统一规则,既避免混乱,又守住底线。

这样,企业不用头疼设计十套包装,消费者也能放心购物。双赢。

那次陪我妈买洗衣粉的事,后来我特意记下了品牌。回去搜了一下,三年前确实是1公斤装。现在官网写着800克,但外包装几乎没变。

我没告诉她实话。怕她觉得自己一直被人骗。

但我知道,以后这种事不能再靠个人发现了。

标签不是添麻烦。

是给老实人一条活路。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