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贤恐难翻身,全平台收到禁令,限韩令加紧,中韩合拍剧遭殃
全智贤风波:昔日“国民女神”走到悬崖边,限韩令加码背后,中韩合拍悲喜交加
一桩突如其来的风波,让一度风光无两的韩国女星全智贤跌落神坛,网友们的怒火仿佛高温中的烈焰,将她的广告、代言乃至海外社交账号全部席卷。这次事件,看似一桩流量艺人的“翻车”危机,实则激荡着中韩影视数十年来风雨变迁的暗流。在排行榜上昼夜刷新的舆情面前,疑问与争议交织——曾经凭借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席卷内地的全智贤,为何在一夜之间遭遇全网封杀?
要理解全智贤所处的困境,先得回到她的“巅峰时期”。2014年,凭借一部现象级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内地掀起狂潮。剧中她饰演的“千颂伊”古灵精怪,时尚大气,被无数女孩子视作偶像模板。数据显示,剧集网络点击量突破25亿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6亿。在潮流推手效应下,“千颂伊”同款口红刚一上线,三天内在中国各地专柜售罄。甚至据购物平台统计,2014年全智贤代言的某国际美妆品牌在中国的销售额直线增长了200%。明星带货、效应外溢,全智贤迅速成为品牌争相合作的对象,仅在2016年,她就手握10余项代言合同,广告年收入更是突破八千万人民币。
这般荣光,全智贤自己也曾公开表示,对中国市场充满期待,热爱中国粉丝。但今年她的言行,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很多人表示,正是中国网友成就了她的国际星途,支持了她从LV到海蓝之谜各类大牌代言,却没想到这些努力被辜负。不少网友甚至挖出她2018年在某访谈节目里的相关言论:“中国对世界潮流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来看,这句赞美却很像是商业宣传的“场面话”。
据相关数据,全智贤在微博粉丝曾高达1100多万,和国内一线明星不分伯仲。微博之夜、时尚盛典等中国重量级活动,她几乎年年都在名单上。有人曾做过统计,她仅2015年一年就飞来中国参加品牌活动达12次,成为横店影视城的“常客”。每到一场,她的商演出场费据说在三十万人民币以上。
但这些曾经追捧与拥护,随着这次风波已经被彻底逆转。短短48小时内,几乎所有大陆社交平台上的全智贤相关内容都被主动下架。某美妆品牌在回应网友的质疑时,说:“我们尊重中国消费者的意见,决定提前终止与该艺人的合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3日,全智贤的8个品牌代言,在中国市场同步取消,其中包括去年刚刚签约的珠宝品牌,以及她多年合作的高端护肤品。外网方面,全智贤团队也不得不将此前发布在TikTok、Instagram等平台的华语广告清空。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现在韩国艺人在华活动越来越难,“哪怕筹备半年也可能因为一句话就全盘推翻”。
全智贤遭遇抵制的背后,也是限韩令再度加码的现实。自2016年起,限韩风声日紧,中韩娱乐圈的交流频率逐步减少。但2023年以来,部分韩流明星试图借中国市场“回暖”,再度复制早年间的成功。只是,这次网友们的态度很不一样。有人说,“我们喜欢韩剧,可以理性欣赏,但决不会为谁而盲目买单;对于国家大事,绝不会暧昧模糊”。这句话实际成为许多网友抵制韩剧、韩星的主流情绪。尤其是韩剧近年来越来越喜欢夹带私货,对中国元素“打擦边球”,而又大肆利用中国资本和流量赚取收益。舆论调侃,“吃我们的饭,还要砸我们的锅,真是不可理喻”。
更令人关注的是,中韩合拍项目也受到牵连。以2024年7月横店开机的韩剧《魅惑》为例,这部由裴秀智与金宣虎主演的新剧原定全程在横店取景,剧组大手笔租用明清宫苑、清明上河图等国内知名影视基地。据悉,剧服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纹样和服饰,不少网友质疑“是不是在搞文化挪用”。有关图片流传出来,韩剧演员身穿仿汉服在古城墙下拍摄,引发一片哗然,有粉丝留言“心头隐隐不安,不知剧中会不会又夹带私货”。很快,网友们开始在各大网络平台发起抵制运动,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理应守住底线,不该随意输出。剧组如今进退两难,“砸手里”几乎成了定局。据业内人士评估,项目投资六千万,在看来“起步即停”,全剧组数百人可能面临遣散、赔偿等复杂状况。
类似的中韩合拍遭殃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前两年,一部想象中融合中韩两地风情的合拍电影,因配角言论不当而被叫停,投资方至今未能回本。有数据显示,2018年以前,中韩影视合拍项目每年数量在20部以上,2023年却跌到了个位数。横店、象山等国内头部影视基地原本对韩剧租赁充满兴趣,但现在也纷纷收紧政策,严格审核剧本与用词,避免新一轮风波重演。一时间,中韩影视交流进入“寒冬期”,不少业内人士感叹“合作难度堪比登天”。
这些现实困境,恰好映射出中国网友审美与价值观的变化。从“哈韩”到理性欣赏再到坚守文化认同,观众的态度早已今非昔比。特别是近年来,国产影视在题材和制作上加速进步,强势填补了原本被韩流主导的偶像剧市场。据统计,2023年中国都市剧市场份额增长了19%,青春题材电视剧在短视频平台的日均点击达1.3亿。许多粉丝表示,“过去看韩剧是因为国内剧质量不高,现在我们有《狂飙》《长相思》,根本不缺好故事”。
回看全智贤的星途,她从2001年《我的野蛮女友》开始,便以清新形象成为韩流代表。她在中国的爆红,不是单靠外貌与演技,更是在借助中国市场的支撑。但人情冷暖,世道起伏,如今她在中国的商业版图被一夜清空。有人说,“时代已变,我们的态度更坚定了”。不少网友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舆情热度指数在两天内飙升四倍,超过了2022年同期所有韩国艺人相关事件。
至于限韩令本身,它早就不再只是口头警告。从行政审批到广电备案,从广告招商到新片预播,每道手续都如临大敌。很多韩国公司原打算在中国招募练习生,打造中韩女团,最后因为政策收紧而搁浅。今年以来,已有四家韩方娱乐公司主动宣布停止在中国市场的新片投资。
这一切变化,都源自网友们的清醒以及社会整体的价值认知。中国的影视圈不缺机会,更不怕外来挑战,但前提是要在规则之下彼此尊重,不玩文字游戏、不搞擦边表演。一位资深导演切中要害地说:“文化的影响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实诚与公正,不能把合作当成盘剥,更不能把流量变成筹码”。
全智贤的此次遭遇,注定不是一桩简单的“艺人翻车事件”。它折射出的是中国观众清醒理性的认知,提醒所有正在做大中华市场的艺人和公司:尊重与合作的前提,是诚意而非算计。未来的中韩娱乐交流,或许会更加谨慎细致,但不能因为个别事件而全盘否定。我们的评论和审视,绝不盲目,也不轻易妥协。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才能让好的作品赢得掌声,让交流真正有意义。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