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二战中的幸运儿:那些巧妙避开战火的国家,他们靠什么避开战火?

在二战的烽火连天中,当欧洲大陆被炸成废墟、亚洲战场血流成河时,却有少数国家却像世外桃源般安然无恙。

比如瑞士、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土耳其等,它们都巧妙地避开了战火的吞噬。

然而这不绝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地理屏障、外交智慧和经济实用主义共同编织的“护身符”才让他们避开世界大战的战火。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国家如何在战争的洪流中稳住脚跟。

一、瑞士

1940年的春天,希特勒的铁蹄踏遍法国,整个欧洲在纳粹的阴影下颤抖。

但就在德国边境,阿尔卑斯山脉如一道天然城墙,守护着瑞士。

这个国家人口不足500万(还没有我国一个二线城市人口多),国土面积4.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就半个重庆市那么大),却早在1815年就被国际社会认定为“永久中立国”。

瑞士人并不是坐等好运降临,而是他们全民皆兵,家家户户藏有步枪,连妇女都接受军事训练。

当德军在边境虎视眈眈时,瑞士政府玩了个“高难度平衡术”:

一方面,通过银行保密制度,悄悄吸纳纳粹的黄金(这引来后世争议),换取德国不入侵的承诺;

另一方面,又偷偷为盟国传递情报,庇护了数万犹太难民。

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描述,希特勒曾计划入侵瑞士,但算了一笔账:瑞士的崎岖地形会让德军损失惨重,得不偿失。

于是,瑞士成了战火中的“保险箱”,普通人的生活照常运转——农民在山上放牧,工匠在车间劳作,咖啡馆里人们争论着战争新闻,却不必担心炸弹从天而降。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到,这不只是地理的恩赐,更是瑞士人用血性和智谋换来的宁静,他们的行为证明,小国也能在巨兽环伺中,靠“武装中立”活下来。

二、瑞典

说完瑞士,我们再来看看瑞典。

这个北欧国家,靠着波罗的海的天然屏障,早在19世纪就确立了中立政策。

但二战爆发后,瑞典的处境如走钢丝:一边是纳粹德国虎视眈眈,急需瑞典的铁矿石支撑战争机器;另一边是盟国压力,要求瑞典切断供应。

瑞典首相佩尔·阿尔宾·汉松玩转了“实用外交”——他允许德国火车穿越国境运输矿石,却同时暗中开放边境,接纳了数万挪威和丹麦难民。

1943年,当盟军轰炸德国时,瑞典城市却灯火通明,孩子们在街头嬉戏。

那么为什么德国不吞并这个“肥肉”呢?

从历史档案显示,瑞典的铁矿占德国需求的70%,希特勒视之为生命线,入侵就意味着断供。

更妙的是,瑞典用中立身份充当“中间人”,在战争后期促成了部分战俘交换。

这种“骑墙”策略看似投机,实则深思熟虑:瑞典人明白,在乱世中,经济依赖可以成为护盾。

他们的工厂照常运转,工人生产着日常用品,而非武器,能够呈现这种“生活如常”的景象,说明他们的外交智慧是胜利的。

三、西班牙

若果上面这个两个国家的中立是靠着智慧成功的,那么南欧的西班牙的“中立”则带着一丝讽刺。

1939年,佛朗哥刚赢下血腥的内战,国家疲惫不堪。当希特勒伸出橄榄枝时,佛朗哥狡猾地选择了“名义中立”。

他不直接参战,却派了“蓝色师”志愿军支援德军在东线的作战。

为什么这么做?佛朗哥深知,西班牙若卷入大战,刚稳定的政权会崩溃。

于是,他玩起“两面讨好”:一边从德国换取石油和武器,一边又允许盟国使用西班牙港口。

1942年,当盟军在北非登陆时,西班牙边境的农民照常耕作,城市里咖啡馆飘着香,仿佛战争是远方的传说。

但这不是纯然幸运,而是佛朗哥的政权靠高压统治维持稳定,避免了内部动荡引火烧身。

历史学家保罗·普雷斯顿在《西班牙内战》中指出,这种“有条件中立”让西班牙经济免遭破坏,却也留下道德污点:

成千上万难民被拒之门外。西班牙的故事提醒我们,避开战火有时需付出伦理代价,小国的生存往往在理想与现实间摇摆。

四、葡萄牙

再往西,葡萄牙在独裁者萨拉查的领导下,成了另一个“避风港”。

这个大西洋边的国家,利用地理优势远离欧洲主战场,且宣布中立。

但萨拉查不傻:1943年,当盟军急需反攻基地时,他悄悄开放亚速尔群岛供美军使用,换取经济援助。

葡萄牙渔民照常出海,里斯本的街道上,商贩叫卖着海鲜,战争似乎只存在于报纸头条。

为什么轴心国不找她麻烦呢?葡萄牙的钨矿出口到德国,成了交易筹码。

更关键的是,萨拉查的极权统治压制了国内亲纳粹势力,避免了内乱。

葡萄牙人的日子平淡却安稳:工厂生产软木塞和纺织品,而非军火。

这体现了一种“经济中立”哲学,用资源换和平,小国也能在巨人间周旋。

五、爱尔兰

相比上面的几个国家,爱尔兰的经历则更具戏剧性。

作为英联邦成员,它本应站在盟国一边,但1922年独立后,爱尔兰人痛恨英国统治。

首相埃蒙·德瓦莱拉宣布中立,甚至在1941年纳粹轰炸贝尔法斯特时,都拒绝开放领空给英军。

都柏林的酒馆里,人们举杯庆祝“自由”,孩子们在田野奔跑,无惧空袭警报。

德国为何不入侵?地理帮了大忙,爱尔兰岛孤悬海外,德军缺乏登陆能力。

更深远的是,德瓦莱拉用中立凝聚民族认同,避免了分裂。

历史学家蒂莫西·德怀尔在《爱尔兰二战史》中分析,这种“倔强中立”保全了爱尔兰经济,战后它快速崛起,证明小国坚守原则也能赢。

六、土耳其

最后,土耳其的“观望策略”堪称经典。横跨欧亚的它,本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土耳其总统伊斯麦特·伊诺努选择了拖延战术:1941年与德国签互不侵犯条约,1943年又向盟国靠拢,直到1945年2月才象征性对德宣战。

战争期间,伊斯坦布尔的集市热闹如昔,商旅穿梭,得益于黑海和山脉的屏障。

土耳其人采用了“外交弹性”,它向双方出口铬矿,换取安全保障。

历史推进到1944年,当苏联红军逼近时,土耳其的及时转向避免了战火。

这不只是运气,而是小国在历史转折点上,用耐心和算计换来的生机。

纵观这些国家,他们的“避战秘诀”绝非偶然。

地理天险是第一道防线,比如瑞士的山脉、瑞典的海峡、土耳其的要冲,让入侵成本高昂;

还有外交智慧是核心引擎也起到主导作用,瑞典的平衡术、西班牙的骑墙、葡萄牙的交易,证明中立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周旋;

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用主义才是生存的基石。

用资源换和平,避免卷入意识形态漩涡;最后,内部稳定也是重中之重,没有内战或动荡,才能集中精力对外。

在全球化时代,小国或个体如何在冲突中保全自身?靠的不是孤立,而是智慧、准备和一点实用主义。

二战中,这些“幸运儿”证明了,战争虽残酷,但人类的机智能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注:文章原创,文章图片取材于网络)

—————

参考文献:1. William L. Shire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Simon & Schuster, 1960) - 详细分析瑞士、瑞典中立策略。2. Paul Preston, The Spanish Civil War: Reaction, Revolution and Revenge (HarperCollins, 2006) - 解读西班牙战时立场。3. Timothy Dwyer, Ireland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Irish Academic Press, 2005) - 探讨爱尔兰中立政策。4. "Sweden in World War II",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概述瑞典外交与经济角色。5. "Turkey during World War II", Wikipedia (基于公开历史资料,如国家档案馆记录) - 描述土耳其的拖延战术。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