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顿涅茨克“钉子户”:乌军为何死守这六座城?

俄乌战争打了三年半,俄军的表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点五。”

开战初期,俄军号称“三天拿下基辅”,结果基辅没打下来,反而在哈尔科夫被乌军反推了一波。后来调整战略,集中兵力啃顿巴斯,结果打了这么久,在顿涅茨克州乌军原先控制的8座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里,俄军只拿下了两座——马里乌波尔和巴赫穆特。

剩下的6座——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波克罗夫斯克、德鲁日基夫卡、米尔诺赫拉德,至今还在乌军手里,而且个个都是经营多年的“堡垒区”。

这就好比一个拆迁队放话要拆一片老城区,结果折腾了三年,只拆了两栋楼,剩下的全是“钉子户”,而且这些“钉子户”不仅不搬,还在自家院子里埋地雷、修碉堡,摆明了要死磕到底。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俄军啃不动这些城市?乌军又为什么宁可死守也不退让?

顿涅茨克州是乌克兰的工业心脏,尤其是顿巴斯地区,煤矿、钢铁厂密布,城市大多是苏联时期按照“工业+防御”模式建造的,街道狭窄,建筑坚固,非常适合打巷战。

乌军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就在这些城市经营防御工事,八年的时间里,他们干了三件事:

修工事:战壕、地堡、反坦克壕沟密密麻麻,有些地方的地下工事深达几十米,堪比地铁隧道。存物资:弹药、粮食、医疗物资储备充足,乌军甚至在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里存了够吃几年的粮食。练巷战:乌军和亚速营等部队在顿巴斯打了八年低强度战争,对城市战的熟悉程度远超俄军。

所以,这些城市早就不是普通的居民区,而是“刺猬”——看着不大,但谁咬谁倒霉。

俄军打马里乌波尔和巴赫穆特时,已经尝到了苦头。

马里乌波尔:俄军+顿涅茨克民兵+车臣部队围攻两个多月,最后靠无差别轰炸才拿下,亚速钢铁厂的乌军硬是扛了几十天。巴赫穆特:俄军打了大半年,瓦格纳集团用人海战术堆出来的胜利,伤亡惨重,普里戈任打完直接骂街:“国防部那帮老爷们就会坐在办公室里吹牛X!”

这两座城的战斗让俄军明白一件事:强攻乌军的要塞城市,代价太大。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守城这么难,乌军为什么不战略性撤退,保存实力?”答案很简单:这六座城一丢,乌军在顿巴斯就彻底没牌打了。

政治意义:这些城市是乌克兰在顿巴斯统治的象征,丢了就等于承认顿巴斯“沦陷”,泽连斯基政府没法向国内交代。军事价值:这些城市互为犄角,形成一个防御网络,丢掉任何一座,都会让其他城的防守压力倍增。谈判筹码:如果未来要和谈,乌军手里有城,才有资格讨价还价;如果城全丢了,俄军下一步就是哈尔科夫、第聂伯罗,甚至扎波罗热。

更重要的是,乌军很清楚俄军的套路——“假旗行动”。

俄军历史上有个传统:签协议只是为了争取时间,等缓过劲来,随时可以找个借口撕毁。比如2014年的《明斯克协议》,俄方嘴上说停火,暗地里继续支援东乌民兵。

所以,乌方的逻辑是:“今天让我撤出顿涅茨克,明天俄军就会说发现‘纳粹分子’,然后直接北上打哈尔科夫。”换你是乌军指挥官,你敢信俄军的“承诺”吗?

俄军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

强攻代价大:像巴赫穆特那样硬啃,伤亡太高,国内压力受不了。绕开又不行:这些城市卡在交通线上,不拿下,后勤补给线永远受威胁。谈判没诚意:乌军不信俄方承诺,俄方也不愿真正让步。

所以,俄军现在的策略是:“慢慢磨,用炮弹和无人机消耗乌军,同时等西方援助疲劳。”但问题是,乌克兰也在等——等F-16,等ATACMS导弹,等美国大选结果……

双方都在赌,看谁先撑不住。

短期来看,顿涅茨克的六座“钉子户”城市还会继续僵持。

俄军:可能会选择围而不攻,用炮火和无人机消耗乌军士气。乌军:会继续死守,同时指望西方援助到位后发起反攻。

但无论哪种情况,这些城市的命运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

西方的援助能撑多久?俄罗斯国内还能承受多少伤亡?

如果西方断供,乌军可能被迫撤退;如果俄罗斯国内反战情绪爆发,普京可能得考虑停火。否则,这场“拆迁队vs钉子户”的战争,还得继续耗下去。

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已经成了一场“比烂”的游戏——看谁先撑不住。

乌军像极了那些不肯搬的“钉子户”,不是因为多爱自己的破房子,而是知道一旦松口,后面就是无家可归。

俄军则像那个吹牛能强拆的“拆迁队”,结果发现对方不仅不搬,还在屋顶架了机枪。

最惨的还是老百姓——房子成了废墟,生活成了生存,而战争的尽头,依然看不到曙光。

或许,这场战争唯一的“赢家”,是那些卖武器的军火商——他们一边数钱,一边笑着说:“打,继续打!别停!”

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