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800人硬刚日军万人部队?五原反击战真相揭秘

说起抗战时期的经典战役,大家伙儿都知道台儿庄、平型关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不过今天咱要聊的这场仗,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绝对够劲儿——1940年的五原反击战。

这场仗有多牛?800个中国兵硬是把日军几千人的援兵给拦住了,战损比例能把你的下巴惊掉。更邪门的是,这还是在咱们最困难的时候打出来的。

山穷水尽的绝境时刻

1940年2月,傅作义这老哥可真是倒了血霉。他带着第35军在绥西让日本人给收拾得够呛,几万人的队伍打得只剩下7000来号人,还有一大半都挂了彩。

事情得从头说起。前一年年底,为了给长沙那边减压,傅作义主动出击,带兵奔袭包头。这一仗打得还挺漂亮,往返一千多里路,干掉了3000多鬼子和伪军,还炸了人家4辆坦克、60多辆汽车。

可惜啊,这下子捅了马蜂窝。日本华北方面军气得要死,发狠要“收拾傅作义”,调了3万多人马杀过来报仇。人家兵多将广,傅作义哪儿顶得住?五原城丢了,队伍打残了,整个人都被逼到绥远西部那个犄角旮旯里。

拒绝“优厚待遇”的硬汉

这时候,连重庆的老蒋都觉得绥远这块地方没戏了。你猜老蒋怎么安排傅作义?直接升官,让他当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带着残兵败将去兰州享清福。

换成别人,这么好的台阶还不赶紧下?可傅作义这人就是犟,死活不去。他憋了一肚子火,发誓要把五原夺回来,重新在绥远插上抗日的大旗。

说干就干,傅作义一边让手下的兵养伤整顿,一边到处调兵遣将。屯垦旅、游击旅,能调的都调过来,总算把队伍拉到了15000人左右。

敌情摸底的惊人发现

兵马未动,探子先行。傅作义派了好多侦察队伍去五原打探消息,顺便还想策反几个伪军。结果这一打听,还真让人意外。

原来日本人的“驻蒙军”其实也不怎么样,几万人要守那么大一片地方,明显不够用。攻下五原之后,日军内部还吵了起来:司令官冈部想撤兵,参谋长田中要坚守,两人差点没打起来。

最后田中赢了嘴巴官司,决定长期占领五原。可冈部这老小子也不是好惹的,给田中使绊子:“要守可以,但我没正规军给你,只能派些伪蒙军和汉奸部队。”

就这样,五原的守军虽然有15000人,但基本都是二三流货色——两个伪蒙军师、两个汉奸师,真正的日本兵只有几百个特务和警察。

乌加河上的生死较量

1940年3月20日,傅作义下达了攻击令。这次他把宝全押在了第101师师长董其武身上,让他负责阻击日军援兵。董其武想都没想,就把这个最危险的活儿交给了302团团长郭景云。

郭景云这人有个特点:听话、能打。别看没读过什么军校,但打仗是把好手。他领着800来号兄弟,趁着夜色摸到了乌加河边。

乌加河上有座木桥,是包头鬼子增援五原的唯一通道。桥两头有碉堡,驻着一个小队的日军。郭景云二话不说,组织了两支突击队,一个负责摸哨,一个负责炸桥。

这活儿干得那叫一个漂亮!日本兵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抹了脖子,几声巨响过后,木桥直接没了。

3月21日中午,日军的援兵赶到了,一看桥没了,急得直跳脚。工兵在火力掩护下紧急修桥,结果被郭团几十挺机枪一顿突突,死伤400多人,桥还是没修成。

接着鬼子又想用橡皮艇强渡,结果又被打回去了,又丢了200多条命。郭团这边呢?伤亡才100来人,硬是干掉了近700个鬼子!

这战损比,整个抗战期间都少见!

攻城拔寨的最后一击

乌加河这边打得热闹,五原城里也没闲着。新31师、新32师两路人马把伪军打得鸡飞狗跳,很快就拿下了旧城。

到了下午,只剩新城里的两个据点还在顽抗。傅作义急了,给孙兰峰下了死命令:“天黑之前必须拿下!”

孙兰峰也是个狠人,直接把山炮推到距离据点200米的地方,轰塌了围墙。新31师的突击队一窝蜂冲进去,跟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日军特务机关长桑原带着500多号人,全部死在了中国军人的马刀和刺刀下。连“绥西警备司令”水川中将都没能跑掉,被游击队逮住宰了。

反击变追击的神来之笔

仗打完了,傅作义立马下令撤退。可他还留了个后手——等日军援兵冲进五原收尸的时候,突然炸毁了乌加河大坝。

大水一来,五原到包头的公路变成了一片汪洋。傅作义又派两个师从侧面追击,日军吓得屁滚尿流,狼狈逃回包头。

就这样,五原彻底收复了!

一场胜利的深远影响

这场仗打得有多及时?1940年正是抗战最黑暗的时候,苏联不给咱们援助了,美国还没参战,很多人都觉得这仗没法打下去了。

五原大捷就像黑暗中的一道亮光,给全国人民打了一针强心剂。老蒋高兴坏了,不但给傅作义颁了“国光勋章”这个最高荣誉,还把郭景云提拔成了少将师长。

要知道,这个“国光勋章”可是比“青天白日勋章”还牛的玩意儿,到1949年前,就老蒋和傅作义两人拿过。

英雄们的不同结局

抗战胜利后,这批察绥军的将领们水涨船高,都当了大官。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大家的选择却不一样了。

董其武看明白了形势,率部起义,后来当了开国上将。孙兰峰、袁庆荣、安春山也都参加了和平起义,在新中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可郭景云这个当年的抗日英雄,却在新保安战役中选择了死战不降,最后自杀殉国。

说起来真让人唏嘘,同样是抗日英雄,同样有一身本事,最后的结局却天差地别。这让人不得不想:在历史的大潮面前,个人的选择到底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

五原反击战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人也没有放弃抵抗。800个兵能挡住几千日军,靠的不是装备,而是那股不服输的精神。

可郭景云的结局又提醒我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最终的命运。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的人获得了新生,而固执己见的人却成了悲剧。

你觉得呢?如果你是郭景云,在那个历史关头,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是坚持到底,还是审时度势?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咱们一起聊聊这个沉重的话题。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