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双鸭山市的历史沿革及地方特色

双鸭山市,这座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城市,其发展历程是一部边疆地区从早期人类活动到现代工业转型,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这座城市的故事,涉及历史的变迁、资源的利用、人民的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时间维度来看,双鸭山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1.7万年前。

在饶河县小南山遗址,考古发现了玉器、陶器以及猛犸象化石,这些都证明了乌苏里江流域在遥远的过去就存在着繁盛的渔猎文化。

商周时期,肃慎族在此地生息繁衍,他们与中原王朝之间通过贡品建立了联系。

到了汉魏时期,挹娄人取代了肃慎族,绥滨县的奥里米古城遗址,作为辽金时期女真五国部的政治中心,出土的金列碟、玉石飞天等文物,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多民族交融的文明景象。

此后,双鸭山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归属于隋唐时期的黑水靺鞨、辽金时代的女真五国部、元代的辽阳行省水达达路以及明代的奴儿干都司管辖。

清初,该区域被划入宁古塔将军辖地,并长期实行封禁政策,直到1906年依兰府设立后,才逐步开启了移民垦殖的进程。

近代以来,双鸭山的命运与煤炭资源的发现紧密相连。

1914年,富锦县乡民在岭西马鞍山发现了露头煤。

到了1929年,矿商段有银、景祥等开始私营开采,成立了富安、富桦煤矿,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开采,当时的年产量不足5万吨,煤炭主要通过马车运往松花江沿岸。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双鸭山地区沦为日本侵略者掠夺煤炭资源的重要基地。

1944年,伪满政府强制收买私矿,成立了“满洲国法人株式会社富锦矿业所”,开始实施机械化开采,并修建佳富铁路(佳木斯至岭东)以加快煤炭外运。

据统计,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双鸭山煤矿累计产煤超过14万吨,而劳工死亡率高达30%,“东山万人坑”遗址记录了那段殖民统治下的残酷历史。

1947年,合江省政府成立了双鸭山矿务局,这标志着该地区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

1954年,双鸭山矿区人民政府(县级)设立,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市,一个以煤炭为核心的工业城市初步形成。

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上,双鸭山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红色记忆。

这里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的主要活动区域。

1938年3月,抗联五军三师八团的12名战士在宝清县十二烈士山与日伪军展开激战,最终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的事迹被载入《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

饶河县作为抗联的后方基地,至今仍保存着抗联密营遗址、军锅、枪支等文物,见证了军民联合抗日的历史。

在解放战争时期,双鸭山煤矿工人于1946年成立了护矿队,保障煤炭供应以支援前线。

1948年,矿区职工捐献的器材价值达到2亿元(东北币),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双鸭山进入了工业振兴的辉煌时期。

1950年代,双鸭山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矿区,在苏联的援建下,东荣一矿、三矿相继投产。

1960年代,煤炭产量突破500万吨,占黑龙江省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截至2000年,双鸭山累计生产原煤7亿吨,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输送了重要的能源。

依托煤炭资源,双鸭山逐步发展出电力、钢铁、煤化工等多元工业体系。

例如,建龙钢铁年产钢材300万吨,国能宝清褐煤蜡项目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形成了“煤头化尾”的产业链。

在城市建设方面,1980年代双鸭山的城镇化率超过80%,形成了尖山、岭东等六大城区,并配套建设了矿工俱乐部、职工医院等公共设施。

然而,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也为后续的城市转型埋下了隐患。

进入21世纪,随着煤炭可采储量的锐减,双鸭山面临着严峻的转型挑战。

2011年,该市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导致人口外流加剧,2010年至2020年间,常住人口减少了12%,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28%。

面对困境,双鸭山选择了绿色转型之路。

在新能源领域,中船集贤1.2GW共享储能项目、国能宝清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相继落地,利用采煤沉陷区建设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

在石墨产业方面,四方台区建设了石墨新材料产业园,碳一公司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投产,推动了从“黑金”到“绿金”的转化。

在现代农业领域,宝清县万里润达生物科技公司年加工玉米350万吨,生产燃料乙醇、赖氨酸等产品,带动就业2000人,形成了“粮头食尾”的全产业链。

同时,双鸭山也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和文旅融合。

通过实施国家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415公顷的采煤沉陷区被改造为耕地、林地和旅游景区,例如集贤县的“矿山公园”。

在文旅品牌打造上,双鸭山市博物馆和饶河博物馆展示了边疆文化,宝清县的“十二烈士山”和饶河的“抗联七军纪念馆”则成为了红色旅游地标。

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完达山脉北麓与三江平原腹地,其地域面积和人口结构反映了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和边疆地区的独特特征。

双鸭山市土地总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2025年数据),相当于北京市的1.3倍,由4个市辖区和4个边境县组成。

地理上呈现“两江一岭”的格局,东部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南部是完达山脉,北部连接松花江流域,形成了“山地-平原-界江”的立体地貌。

这种地形使得双鸭山既有宝清县、饶河县的广袤耕地与湿地,也有尖山区、岭东区的山地森林资源。

煤炭、石墨等矿产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矿区,而东北部的饶河县则以边境贸易和现代农业为主。

在行政区划方面,双鸭山市下辖4个市辖区和4个边境县。

市辖区包括尖山区(市政府所在地,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22万,是全市政治经济中心)、岭东区(面积908平方公里,人口7万,曾为煤炭主产区,现转型为生态修复示范区)、四方台区(面积169平方公里,人口5万,重点发展石墨新材料产业)和宝山区(面积572平方公里,人口10万,以煤炭清洁利用和红色旅游为特色)。

边境县包括宝清县(面积10001平方公里,人口38万,黑龙江省第四大县,拥有“北大荒”核心耕地与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饶河县(面积6613平方公里,人口13万,中俄边境县,辖四排赫哲族乡,拥有名山口岸与“龙江三峡”核心景观带,是赫哲族文化重要传承地)、集贤县(面积2283平方公里,人口27万,以现代农业与物流产业为主,境内有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友谊县(面积1696平方公里,人口11万,依托友谊农场打造“中国第一农场”文旅品牌)。

人口结构方面,截至2023年末,双鸭山市户籍人口134.6万人,常住人口114万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存在20.6万人的差值,这反映了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城乡分布上,城镇化率为63.95%,城镇人口86.08万人,农村人口48.52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宝清县作为人口最多的县,其城镇化率(5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村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

在年龄结构上,双鸭山市的老龄化程度较高,2023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29.52%(39.7万人),较2020年的24.15%显著上升,远超国际老龄化社会标准。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6.45%,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这种“倒金字塔”型的人口结构,使得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不足62%,而老年人口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养老负担较重。

在性别构成上,常住人口中男性57.8万人,女性56.2万人,性别比为97.82(以女性为100),女性略多于男性。

这一比例较2010年的101.01有所下降,可能与青壮年男性外出务工有关。

民族构成方面,汉族占常住人口的97.51%,满族(0.89%)、朝鲜族(0.62%)、赫哲族(0.18%)为主要少数民族。

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是全国仅有的3个赫哲族乡之一,保留着传统渔猎文化与伊玛堪说唱艺术。

双鸭山市是典型的人口净流出城市,2010年至2023年常住人口减少22.3万人,外流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尽管饶河县通过边境贸易与冰雪旅游吸引部分人口回流,但人口净流出趋势尚未逆转。

岭东区因煤炭资源枯竭,2015年后实施整体搬迁,人口从峰值12万锐减至2.75万,是资源型城市人口收缩的典型案例。

针对老龄化问题,双鸭山市推行“居家+社区+机构”多元养老模式,建设医养康综合体,设立助老餐厅,并改善公共服务设施。

2023年养老机构床位达6751张,收养3022名老人,但专业护理人员仍有缺口。

宝清县试点“互助养老合作社”,由低龄老人照料高龄老人,政府给予服务补贴。

在低生育率方面,0-17岁人口占比仅9.34%,反映出长期低生育率的影响。

双鸭山市通过延长产假、发放育儿补贴等政策鼓励生育,但2023年出生率仍仅为2.65‰。

为了吸引人口回流,双鸭山市依托“石墨新材料+现代农业+边境旅游”三大产业,创造就业机会。

例如,四方台区石墨产业园带动就业8000人,宝清县万里润达生物科技公司带动周边就业2000人。

同时,饶河县开通“中俄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吸引年轻人返乡从事跨境贸易。

双鸭山市的地域特征深刻影响着人口分布:西南部矿区因资源开发形成密集城镇带,而东北部的饶河、绥滨两县人口密度较低。

随着煤炭资源枯竭,矿区人口持续外流,而农业县因边境贸易和现代农业发展,人口外流速度相对较慢。

这种区域差异加剧了全市人口结构的不均衡。

双鸭山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边疆风情+工业遗产+红色记忆+生态休闲”的多元旅游体系。

国家级景区包括青山国家森林公园(AAAA级),集“春赏杜鹃、夏游绿野、秋观红叶、冬玩冰雪”于一体,园内有杜鹃花海、高空滑索与冰雪乐园,并保存有抗联密营遗址。

七星山国家森林公园(AAAA级)位于集贤县,森林覆盖率高,融合自然奇观与红色历史,主峰是完达山脉北麓最高峰,设有红色抗联体验馆,并新增漂流项目。

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AAAA级)是东北三江平原典型的草本沼泽湿地,栖息着东方白鹳、白头鹤等珍稀鸟类,并打造了爱情主题景观。

北大荒农机博览园(AAAA级)是全国唯一以农机发展为主题的博览园,展出农机具,并提供智慧农业体验。

历史文化遗址方面,三江平原汉魏时期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仁合遗址群和凤林古城,是研究挹娄文化的重要实证。

饶河小南山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玉器、陶器与猛犸象化石,其中“小南山玉人”被列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奥里米古国遗址是辽金时期女真五国部政治中心,现存城垣、墓葬区与护城河。

红色旅游地标包括七星砬子东北抗日联军革命遗址,是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密营核心区,现存被服厂、兵工厂、后方医院等遗迹。

红联村抗日纪念馆依托抗联十二烈士山战斗史实,馆藏革命文物。

珍宝岛烈士陵园(毗邻双鸭山)纪念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英烈,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

特色民俗体验方面,四排赫哲风情旅游园区(AAAA级)展示赫哲族渔猎文化,游客可体验鱼皮画制作、品尝全鱼宴。

小南河关东民俗村复原清末民初关东村落,游客可体验传统劳作和东北年味。

大顶子山森林公园是赫哲族“圣山”,山顶设赫哲族图腾柱,山脚下昌盛村提供赫哲族鱼皮衣制作体验。

生态奇观与新兴文旅包括翡翠湖矿坑森林公园,由废弃矿坑改造而成,湖水呈现“蒂芙尼蓝”,配套卡丁车赛道、房车营地。

佛母山花海在春季芝樱花绽放,秋季波斯菊、百日草铺就七彩地毯。

紫云岭公益性公园以野生兴安杜鹃与奇石闻名。

双鸭山市的土特产融合了黑土地的物产、赫哲族的渔猎智慧与跨境贸易的特色。

地理标志农产品包括宝清大米、饶河东北黑蜂蜂蜜、宝清红小豆、饶河鲤鱼和宝清白瓜籽,这些产品都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地域特性而闻名。

特色美食方面,赫哲族鱼宴是当地的招牌,包括杀生鱼、塔拉哈和炒鱼毛,展现了赫哲族独特的烹饪技艺和渔猎文化。

此外,东北风味的硬菜如烤羊拐脖、铁锅炖大鹅和杀猪菜,以及太保老七一酱驴肉、鲜食玉米等特色小吃和伴手礼,也深受当地人和游客喜爱。

非遗手作方面,赫哲族的鱼皮画和鱼皮制品以大马哈鱼皮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成,具有艺术价值和实用性。

桦树皮工艺品通过雕刻桦树皮制成首饰盒、餐具等。

北沉香制品则利用红松结疤部位的油脂木雕刻,香气持久,具有收藏和养生价值。

跨境商品是双鸭山市的另一大特色,饶河口岸的俄罗斯国家商品馆汇聚了近2000种俄货,包括俄罗斯巧克力、蜂蜜、帝王蟹、红虾、桦树茸茶和俄罗斯面粉等,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异域选择。

这些土特产和商品不仅满足了当地需求,也成为了游客了解双鸭山文化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