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第25师兵力超过一万三?一个师竟相当于两倍整编旅
1946年,国民党军推行整编师变革,主要内容就是把原本的三团制步兵师转换成两团制的整编旅。
虽然表面上看,编制规模少了,兵力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不过,抗战后期以来,国民党军的各个军、师都存在不少缺额,实际上改成整编师和旅之后,实际上就是压缩了空缺 beds,真正的兵力数额受到的冲击其实没有那么大。
而且,各部队还趁此机会,裁减掉一些多余的军官,同时尽可能保留了那些精干的士兵。
以那时候一个整编旅的兵力来看,大致在7000多人左右(嫡系整编旅有八九千人,但一些杂牌军的整编旅也有五六千人,所以平均数大致在7000人上下)。
得提醒一句啊,并不是国民党军的全部部队都加入了整编师的改革,像华北、东北的部队就没参加过,另外黄河以南那边的部队里,也有一些单位调动得比较晚,甚至有的三团制根本还没来得及改。
以当时的实战情况来看,三团制显然比二团制更合适,但这个前提嘛,得保证兵员充足才行。
像华北的国民党军虽然没有推行整编师的改革,但缺兵少将的情况也没得到很好的改善,所以说三团制师的兵力其实也没比两团制的整编旅多到哪去。
既保持了三团制,又确保兵力充足,那个时候主要还是东北的国民党军,占了大多数,特别是在夏季停战结束之后。
拿国民党军第52军第25师来说吧,1946年9月30日统计的实际兵力竟然超过了13500人,具体数字是13541人。就一个普通师的规模来说,这简直相当于关内两个整编旅的兵力了。
当时东北的国民党军也不甘示弱,为了吓唬人,竟然搞出了个“提升一级”编制的招数,挺会整点花样。
像新6军的第14师,当时就自称为“第14军”,下面的各个团也都叫作“师”;再比如第25师,也是一样,自个儿叫“第25军”,而旗下的团就变成了“第73师”、“第74师”、“第75师”。
这套虚晃一枪的叫法,一直沿用到1947年初,才重新回归了正常的称呼。
即便如此,东北国民党军的普遍足额、甚至超额的情况,却是各个部队里最突出的一份。
照第25师的情况来看,到了1946年9月30日,那师驻扎在辽宁本溪,整个师里的兵力总数是:
第25师司令部一共有138个人;
下属的三个步兵团里,第73团有3654人,74团有3653人,75团也是3654人。
除了各个步兵团之外,第25师还辖有一些直属单位,其中:
山炮营的人数是765;战防炮连有173人;特务连则有225人;工兵连配备172名成员;通讯连有170人;辎重连的队员是182;搜索排由68人组成;汽车排则由40人组成。
新兵大队的人数是379;卫生大队有241人;军乐队共有27人。
从第25师的编制情况来看,很明显,三十四年乙种军(师)经过一点点调整,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把辎重营改成了辎重连,还把汽车排单独拆出来;另外,增加了新兵大队和军乐队这两项。
挺有趣的是,那时候的乙种编制看起来比甲种(也就是美械部队)要略微弱一些,不过在兵员数量上确实不少,全师的总兵力超过12400人。
不过从当时国民党军的情况来看,没一支列入编制表的部队能凑够这个兵力数。
甚至第25师在北上山海关的时候,实际上也没有达到这个兵力的规模。
不过呢,国民党军在东北一开始就掌握了不少城镇地区,还把伪满军警搞进了队伍,人数也挺多。而且那会儿在东北招兵也挺方便的,所以兵力很快就壮大了起来。
特别是在夏天暂停战事的几个月里,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几乎都增加到4万多人,每个师的兵力都超过了一万。
结果,第25师的实际兵力反而超出了编制人数,而且还把直属部队的兵额压缩,把多余的兵力补充到步兵团里去,导致一团的兵力达到了大约3600多人。
要是拿阎锡山的晋绥军在抗战时期的编制来比,这3600多的人数,倒确实差不多一个师的规模了。
按照1946年国民党军的编制来看,这几百人的规模基本上也算得上是最大级别的一个团了。
这还只是说在兵力方面,其实在武器装备和弹药补给上,东北国民党军也是他们全军里最厉害的那一档。
第25师所属的第52军被叫做“半美械军”,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因为这支军队按照乙种编制,根本就没有多少美式装备,一个师里就配备了12支冲锋枪,怎么能叫作“美械”呢?
等到大量冲锋枪、六零炮的增补,还包括部分美式步枪和机枪的换装之后,才算真正配得上“半美械”这个称号嘛!
所以说,东北战场当时的战斗打起来挺难的,主要跟那边部队兵力比较充裕、武器装备优良、弹药也很充足是分不开的。
毕竟,这边的一个军,兵力水平大概相当于关内两个整编师,再加上火力的话,可能还要比三个整编师多一点。所以,像大规模的歼灭战,可能就会拖得稍微晚点了。
至于提到的第25师,那是第一个整师被歼灭的战例,也算是个典型的例子啦。